南京:共和肇始第一城

时间:2011-10-08 16: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0月8日电(记者徐机玲、蔡玉高)自1912年1月1日首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9年6月1日安息于南京紫金山,一代伟人孙中山与古都金陵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成就了他推翻帝制、开创共和的宏伟大业,也是他浩气长存、精神不朽的长眠之地。

  武昌起义“开花”  定都南京“结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多个省群起响应,脱离清政府,宣告光复。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建立一个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央政府,加快推进民主共和制,已是当务之急。12月4日,17个已独立省份代表分别在武昌、上海商议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中华民国建都南京,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认为,辛亥革命是由武昌起义“开花”,定都南京“结果”。这个成果就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南京临时政府,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度,宣告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终结。

  “促成临时政府定都南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江浙联军光复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晓宁介绍,武昌是辛亥革命在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在此建都又曾是孙中山的主张。因而,当时到达武昌商议组建临时政府的10多个已独立省份代表,大多提议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都设在武昌。但在作出这一决策之前,清军大举南下,屯兵江北,汉阳失守,武昌危急。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

  在全国风起云涌的反清革命浪潮推动下,当年11月组建的江浙联军,在向清军重兵据守的南京发起进攻时,一举夺取沿江炮台,成功光复江北的六合、浦口,继而又在江南的马群、孝陵卫与清军决战,攻克紫金山要塞天堡城,致清军全线溃败,取得光复南京的决胜之役。

  光复南京,使困守武昌的各省代表为之一振。12月4日,代表议决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12月27日,17省代表会议通过总统制议案,29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首任临时大总统 开启共和新纪元

  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曾是清末两江总督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沪抵宁,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南京临时政府。自此,中国实现了推翻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伟大壮举,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见证这一重大社会变化的“总统府”,现今是展示南京深厚历史文化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步入总统府圆拱形大门,迎面一座重檐尖顶、廊柱耸立、开阔气派的大堂,就是当年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的会场。徜徉其间,中山先生铿锵有力的誓词言犹在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据史料记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火车从上海赴南京任职。下午5时抵达南京时,站台上群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下关江面军舰和狮子山炮台的礼炮齐鸣。当晚,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上庄严宣誓,被授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印”。

  此后3个月内,孙中山组建了九部内阁,成立临时参议院,具有共和政体雏形的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各项改革法令30余件。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了国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及人身财产安全,初步构建了共和制国家的运行机制和民主政治基本构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今年9月28日,在总统府西花厅临时大总统办公室遗址举办的《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展览,生动地展示了孙中山在主政南京临时政府期间,以坚韧的意志和非凡的胆略,顶住北洋军阀大兵压境、革命党人内部纷争、财政严重匮乏、西方列强拒绝承认等巨大压力,通过颁布政策法令,大力推行民主,廉洁吏治,除旧布新。在废除留辫子、缠小足、穿袍褂、刑逼供、行跪拜礼等陋习弊政,改变社会风气之际,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这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近发现的一批南京临时政府珍贵文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说,这些文档是他们在整理馆藏北洋政府档案时新发现的,共有两个卷宗,约700条(件)。主要内容有孙中山签署的大总统手令、总统府电报房收电文和临时政府外交部文档,较全面地反映了孙中山任职期间的政治、外交、军事、内政、经济等各方面的公务活动。其中6件大总统手令,涉及改革吏制、保护侨民等举措,显示了中山先生当年整顿吏治、安抚民生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孙中山履行诺言,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递交大总统辞职咨文。15日,他率领临时政府官员晋谒明孝陵,在总统府举行民国统一大庆典。4月1日正式解职后,中山先生离开总统府,继续为寻求中国民主富强之路探索奋斗。

  忠魂长眠紫金山 先生回眸应笑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到南京,并由此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缘。卸任后,他在为革命四处奔忙中,又两次造访南京,最后一次是他魂归金陵,长眠于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紫金山。
 
  “孙中山的生前、身后,均与南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源于先生对其开创的共和伟业深情眷念,对未竟事业不懈追求。”南京钟山研究会会长王鹏善说,孙中山在南京建国立业,践行三民主义理想,因而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生前在《建国方略》中精心描绘、规划南京发展蓝图,并在实地考察紫金山时,表达了自己在“他日辞世时,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的心愿。

  1925年3月12日,一生为革命奔波的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举国哀恸。遵从他的遗愿,宋庆龄、孙科等亲属在南京紫金山实地勘察,选定墓址。孙中山葬事筹委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陵墓的建筑图案。经评审,荣获首奖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陵墓图案,以其庄严、简朴、典雅,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特点,以及形似自由钟、寄寓孙中山先生临终嘱托“唤起民众”的警世之意,被确定为中山陵建造方案。

  1926年春,由吕彦直主持的中山陵工程,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动工兴建。经三年建设,一座依山而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中山陵园,卓然崛起。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车由北平抵南京,6月1日,在南京紫金山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当日,南京城成千上万的民众上街送灵,灵车队伍绵延二三公里。沿途各省扎的祭灵牌楼有20余座。上午10时许,在各界代表伴随下的孙中山灵榇,启运至陵墓祭堂,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从此在此安息,为后人瞻仰。

  中山陵经历80多年风雨沧桑,现今保护完好,成为全球华人共举的圣地。南京城也由当年“残破荒凉”的古都,成为一个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态文明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孙中山当年评价南京:“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如今,孙中山的预言已成为现实。

  进入新世纪,南京将孙中山倡导的“博爱”思想,作为新时期市民精神的重要内涵:“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织就了“博爱之都”的新名片。

  孙中山曾提出南京应跨出老城发展,而今,南京已形成“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近十年新建的河西新城区,以及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拓展城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超过老城面积10多倍。

  “建设过江通道、设立工商业总汇之区、发展铁路交通……”这是孙中山为南京设计的建设蓝图。不负先生厚望,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软件名城”、新兴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城市;构建起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过江隧道、地铁、公交、航空组成的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2008年,因成功治理秦淮河水环境,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的城市;去年,又获得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权。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就是要突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大作为,谋划更灿烂的前景。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