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辜振甫的中国文化情绪

  时间:2008-06-10 13:44    来源:《人物》杂志     
 
 

  文/钟兆云

  2005年5月2日,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里的一个镜头将成为经典: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会谈时,向他转交了已故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油画《纱帽山俯瞰》。这是辜振甫年轻时的画作,据辜夫人严倬云女士给连战的信中说,向汪道涵赠送此画是辜振甫生前的心愿。如今心愿已了,但这幅油画却油然引出人们对辜振甫那浓浓中国文化情结的怀念。

  自小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辜振甫祖籍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闽南。关于其家世,较确切的说法是:其先祖于清朝康雍年间下南洋闯荡,打下根基后,心怀祖国,乃送一些子孙回国效力。其中辜安平自幼回国读书,科举致仕,曾在林则徐手下做官,后奉调台湾,辜振甫一脉即为其所出。

  辜振甫之父辜显荣出生于与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台湾彰化鹿港镇,其父辜琴一身书卷气,遗命儿孙以耕读传家。是故辜显荣总角之年便追随清朝进士研读儒家经典,前后凡七八年。日本占据台湾后,辜显荣与日台当局建立了甚为亲近的关系,并于1934年被封为日本贵族院议员。随后受派前往大陆游说国民政府,进行所谓的"中日亲善"事宜。1935年2月,蒋介石在杭州西湖接见辜显荣,并相赠一幅亲笔题名的照片。明知辜显荣已被日本敕封为贵族院议员,蒋介石还是以"眷怀祖国,独秉孤忠"八字相奖饬,这样做除了台面上的需要,大概还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吧。

  发迹后的辜显荣,敦记父亲的遗训,关心子女的文化教育。日据时期,日语是台湾的官方语言,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但辜显荣却另外请了家教,从小教孩子们汉语和英文。

  辜振甫出生于1917年1月6日,4岁那年父亲就专门从大陆老家请来了宗族里的前清秀才辜淑如教其汉学。在父亲和老师的严命下,辜振甫每天清晨5时就得起床,背四书五经。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下了扎实的汉学功底。辜振甫的这位中文启蒙老师还给他取字"公亮",取诸葛亮和周公瑾(周瑜)合璧之意,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旷世奇才。

  在12个子女中,辜显荣最宠爱辜振甫,出外老带着他,并且老爱向人炫耀说:"我这个优等子……"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辜显荣年轻时即迷上京剧,他受"台湾总督""恩赐"在老家发迹地鹿港建豪华宅邸后,又花巨资在台北打造了一座"舞台"戏院。戏院落成后,辜显荣不时邀请大陆的京剧名家和演出团体到台湾公演,在台湾造成旋风一般的京剧热。辜家戏院夜夜车水马龙,冠盖云集,领尽一时风骚。凡有重要演出,辜显荣必亲携辜振甫听戏。打小的潜移默化,使辜振甫也跟着父亲爱上了国粹,于是,辜显荣又为爱子请来了最好的京剧师傅。后来到北京时,他又带着爱子专门请教祖国大陆的京剧名家。辜振甫取字"公亮",平生最喜欢的自然也是诸葛亮的戏,私底下常自喻之。辜振甫后来接受访问时曾说:尽管各界对父亲评价不一,但父亲生前曾再三叮咛自己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父亲鼓励自己学京剧,就是因为京剧里包含了中国人的历史、忠孝节义、礼乐教化。

  辜振甫在优异的家境中受着严格的教育,在求学历程中打下了坚实的中西学识基础。颇具语言天赋的他,非但汉文英文日文相当不错,台语(闽南话)、广东白话与上海话也不生疏,对日后事业大有裨益。

  让辜氏家族"深蒙启迪"的

  世界文化怪杰辜鸿铭

  1924年底,正在日本讲学的前清宿儒辜鸿铭,应族弟辜显荣之邀,辗转来到台湾讲学。

  辜鸿铭祖籍福建,出生于南洋,受教于西方,而立之年返国,是清末民初享誉世界的文化怪杰、语言大师,被西方人尊崇为"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辜显荣在清末前往大陆做生意时,与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认了宗亲(两人同祖),尊辜鸿铭为"同族之先贤"。辜鸿铭送辜显荣的照片上,题款"耀星宗弟"(耀星系辜显荣字)。清亡后,在得知辜鸿铭贫不能自存时,辜显荣曾几次邀请辜鸿铭携家小赴台生活,均遭辜鸿铭谢绝。此番在得知族兄在日本讲学名动公卿后,特地请他来台巡回演讲,阐述孔子学说。

  辜鸿铭历经海上颠簸抵达台北,受到殖民当局和台湾各界的热烈欢迎,"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亲自恭迎并主持了西餐宴会。针对东亚崇洋媚外的风气,辜鸿铭作关于中国文化的公开演讲,讲到四书五经的精妙处,口若悬河,妙语珠玑,层出不穷。台湾虽已由日本统治了近30个年头,但辜鸿铭仍觉这还是中国的土地,所以不分场合地宣扬中国文化和儒学救世论。台湾报纸对辜鸿铭演说进行了大力报道,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等人亲自撰文评述。辜显荣很为这位"同族先贤"产生的效应感到骄傲。以"一个中国人"为荣的辜鸿铭,告诫为日本殖民当局做事的辜显荣"时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这句话留在了辜显荣记忆深处,也留在了年幼的辜振甫和辜氏家族后人的心里。

  辜鸿铭在台期间,一直住在辜显荣的凉州街家中二楼。此时辜振甫年方7岁,因其聪明伶俐,颇得辜鸿铭垂爱。除了教他ABC,更不忘向他灌输中国文化。辜振甫也很快喜爱上了这位风趣幽默的伯父。当辜鸿铭在二楼书房濡墨挥毫时,年幼的辜振甫曾有幸侍侧观睹。辜振甫提及,他曾亲见辜鸿铭题写" 然日章"四字,他钟爱之,长大后特将此墨宝制成匾额,存挂于为保存中华文化而设的鹿港民俗文物馆。还有,辜振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倡议重刊辜鸿铭已经绝版的英译《中庸》(在美国图书馆找出)等书,并请文学大师林语堂为重刊作序,亦足见其对这位族伯的情感之深。

  笔者为撰写《辜鸿铭传》曾通过台湾远景出版社老板沈登恩致函辜振甫,询问当年辜鸿铭在台情况。辜振甫复信中称,辜鸿铭是自己的堂伯父,忆及辜鸿铭在台北"所教授者则为阐释《大学》里’格物致知’与’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等义理之精微,此二讲乃本人犹有记忆者,其意不外乎以其所学,而致力于社会伦理道德之恢张"。"时,家塾延师课读儿辈,于授四书时,鸿铭先生尝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篇训以,年轻之辈宜深究其义,莫以人不知自己之本事而有所忧,宜其以弗知他人之本事优于自己为之忧,盖了解他人的本事,足以激励自己续求上进,知悉别人的长处,则可敬为师友,或邀为同事。"

  "鸿铭先生诲之谆谆,本人深蒙启迪,终身受用,并常以之转嘱后辈共勉之。"从晚年辜振甫信中忆述辜鸿铭这段文字可见,辜鸿铭对辜振甫影响至深。辜鸿铭先生是炽热的爱国者,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辜鸿铭让辜振甫"终身受用"的"诲之谆谆"中,定有"时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结亲近代中国一连串的

  历史文化名人

  台湾光复前后,辜振甫与台湾望族绅士、诗人林熊祥(台湾华南银行创办人)结为"患难与共"的好友,并藉此与他的外甥女、从大陆来台探亲的名媛严倬云结缘。

  祖籍闽南的林熊祥乃闻名遐迩的台北板桥林家后人。其叔祖父林维源是名声显赫的台湾爱国名士,早在中法战争时,就为协助刘铭传保卫台湾踊跃捐资,其爱国壮举曾受清廷表彰。《清史稿·德宗本纪一》有载:"丁卯,命内阁侍读学士林维源督办台湾铁路及商务。"林熊祥的母亲是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之妹,他的妻子则是陈宝琛的小女儿,他的妹妹林慕兰又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严倬云便是林慕兰与严叔夏的女儿。

  严倬云13岁那年,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到了福建。父亲严叔夏跟着他任教的福建协和大学撤走,母亲林慕兰带着她与兄妹逃到阳岐乡下,后来又到上海。在战乱中,严家兄妹在母亲训示下,坚守书香传家,在学问上均有所成。严倬云在圣约翰大学完成了学业,可操流利的英语演讲。妹妹严停云后来成为著名作家,以姑姑华严(即严复次女严 ) 之名为笔名。

  1947年初,严倬云的大舅林熊征在台湾去世,她们兄妹随母亲、舅母(林熊征之妻,晚清尚书盛宣怀之女)赴台奔丧,随后暂留台湾。兄长严侨娶林熊祥女儿林倩为妻,在台中一中任教(系著名作家李敖的启蒙老师与益友)。严叔夏则一直留在大陆,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高校教授,至1962年去世,无法与妻子儿女再见一面。

  严倬云来台后,林熊祥多次向她提起辜振甫。但是,严倬云印象里的台湾男人,受着日本教育,言行粗鲁,所以坚决不肯与辜来往。可林熊祥不死心,日复一日反复游说。严倬云被逼得没有办法,碍于舅舅的情面,终于答应去一家西餐厅见一面,但要舅舅全程作陪。没想到风流倜傥却无一般富家子弟浮夸做派的辜振甫,让这位眼界甚高的才女双眸一亮。娇小玲珑、气质高雅的严家大小姐也让辜振甫一见倾心。从此他们看画展,赏幽兰,开始频繁约会。

  某晚,辜振甫携严倬云逛夜总会,晚餐时严倬云提议作联助兴。她手指银架上明晃晃的蜡烛先说了两个字"银烛",才思敏捷的辜振甫抬头见窗帘上绣着金丝花纹,马上触动灵感,对以"金帘"。这时侍女端来酒类和饮料,严倬云微笑着又说了"香槟"两字。耳边正响着爵士乐,辜振甫脱口以"爵士"紧跟。严倬云文思一转,道以"春浪漫",辜振甫稍加巧思对曰"夜朦胧"。一来一往,琴瑟和鸣。最后,严倬云把上联串起为"银烛香槟春浪漫",辜振甫串起下联是"金帘爵士夜朦胧",声律完美,珠联璧合。

  1949年10月,这对情投意合的俊男才女,在台北中山堂携手幸福地走上了红地毯。台湾一代史学大家连横生前与林熊祥过从甚密,他的儿子、时为国民党要员的连震东(现任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之父)便亲自为这对新人作证婚人。婚后,辜振甫携新婚妻子前往香港暂居,期间以写小说为最大消遣。

  辜严婚姻,让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严复、陈宝琛和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曾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等,都成了辜振甫的前辈至亲。辜严联姻,更为重要的人脉还在台湾这头。因为严倬云的关系,辜振甫不仅与实力显赫的板桥林家攀了亲,还与时任中央社台北分社主任的国民党红人叶明勋(严倬云妹妹严停云之夫)作了连襟,叶明勋与台湾省历任主席陈仪、魏道明、陈诚、吴国桢等人的关系都很好;而国民党另一要人连震东的妹妹也嫁入板桥林家,年少的连战从大陆来台后,与辜振甫的侄儿辜濂松从小就玩在一起。

  从戏迷到知名票友,

  不忘用京剧做纽带,增进两岸亲情 

  由于自小打下良好的汉学基础,辜振甫诗词歌赋都有相当造诣,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曾有诗集《杂存》、小说《浮云》等著作问世,夫人严倬云曾为此说:"我老公真应该是个艺术家,不该是个商人呀!"

  在文艺样式上,辜振甫最喜爱的始终是京剧(台湾称平剧或国剧)。辜振甫尝言,京剧集中华民族文艺之大成,一听之下就会爱上它,一旦爱上便想学它,而学了戏就想上台演出。早年在北京,辜振甫曾得名家余叔言真传,并下过一番功夫攻老生。有人尝问他平生最难忘之事是什么,他说是在北京学戏的那些时日,台上演唱时,台下手打拍子闭目倾听,达至高潮则身不由己地哼上几句,台上台下遽成共鸣。他特别喜欢听、唱像《二进宫》这样悲壮的戏码。因为心仪诸葛亮,所以爱唱孔明的戏,尤爱《借东风》。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潇洒形象与辜振甫温文尔雅的外形不谋而合,余派温雅含蓄、讲求内蕴的声音美学,又跟辜振甫的处世哲学多有吻合。上台后,只要拉开喉咙,立即上身,浑然忘记我是诸葛亮抑或诸葛亮是我,其声情并茂,一招一式俨然梨园中人。在辜府,台湾政经界名流票友共聚一堂,台上唱念做打,台下红粉佳人,自是台北一景。如此这般"群英会",慢慢培养了夫人严倬云和孩子们对京剧的浓厚兴趣。逢大的节日,辜振甫严倬云夫妇都要正式彩妆登台,这般夫唱妇随,成为报上热门新闻和民间佳话。但后来,民进党和台独分子却以辜振甫爱好京剧相攻击,呼之为"台奸",说为何不唱台湾本土的歌仔戏呢?辜振甫答曰:中华一家人,让大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何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辜振甫直言自己从看戏和演戏中体会到许多人生哲学。比如《借东风》这出戏,寓意着借用旁人的智慧,来补自己之短,进而化解危机。他还借戏隐喻,提醒两岸不必剑拔弩张,惟有政治智慧方可化解僵局。他曾以京剧演员的"泼水袖"作喻:水袖看来软而无力,但只要用得其所,也可以快如闪电,气势如虹。这有如两岸关系,平时要细水长流,积累量变,创造质变,最后将会水到渠成。

  20世纪80年代曾获美国"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的京剧名角李宝春(其父李少春是大陆京剧大家)赴台演出期间,辜振甫特地与他同台演出。在台湾看到和大陆一样的京剧,李宝春十分惊讶。辜振甫爱才心切,特派女儿辜怀群说合,想法把李宝春留了下来。后来,李宝春担任了台北新剧团团长兼艺术顾问,对弘扬中华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辜振甫对京剧的痴迷劲很让大陆艺术家感动。有一年,应张学良五弟张学森邀请,包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李维康夫妇在内的大陆五人小团赴台北访问演出。93岁的张学良观看了其中4场,而辜振甫则每场都来捧场,还把大陆艺术家请到办公室里单独接见,谈论和祖国大陆以及京剧有关的话题。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和京剧是辜振甫最深的两份情结。

  辜振甫对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自1993年以来,先后8次去台湾,每次都得到辜振甫的关心和支持。于魁智每次演出后,辜振甫几乎都要以自己的拿手好戏还礼。他曾对于魁智说:自己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无论嗓音还是表演,都不可能和年轻时比,但仍然要登台唱戏,以期引起当局对民族艺术的重视。于魁智后来由衷地说:"辜先生是用京剧做纽带,增进两岸的亲情。"

  辜振甫不止一次地向台湾媒体表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一代一代人都应重视、传承。1995年他承父亲"舞台"戏院之名,盖了漂亮的"新舞台"戏院,专事京剧及其他舞台剧的演出。

  开办鹿港民俗文物馆,

  巨资刊行《严复合集》,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辜振甫对祖国文化热爱之深,还可从开办鹿港民俗文物馆看出。

  "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大陆年轻人对鹿港小镇也不陌生,这也许得益于罗大佑演唱的《鹿港小镇》这首歌,歌中那句"一府二港三艋舴",点出了鹿港在台湾早期开发史上不可小觑的地位。明末清初,福建闽南一带的大陆先民就是从鹿港泊舟登岸,开始他们在台湾的创业历程的,闽南一带的风俗、文化随之带到台湾。此后的鹿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渐渐成为台湾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军事的枢纽,成为仅次于府城台南的第二大城市。随着文明的演进,鹿港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地位,却留存了许多无价的史迹文物。一心眷恋祖国文化的辜振甫既有志为保存中华历史尽些心力,又感于父亲辜显荣一生受益于乡梓,亟思有以回馈社会,以代父亲报德,于是把当年"台湾总督""恩赐"父亲在家乡鹿港建造的豪华府邸捐给社会,把它改造成民俗文物馆(严倬云任馆长)。

  馆中陈列的民俗文物,一部分是辜家保留下来的,更多的是鹿港地方人士捐献的,古玩、祭祀用品、古式家具、服装、乐器、陶器、书画等应有尽有,6000多件文物琳琅满目。1973年开馆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人们在参观时体会到祖先生活的状况,感受到闽台血同缘、民同俗的水乳交融关系。每件文物都在述说着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虽然两岸文化因政治原因一度断绝了交流,却仍不可回避同宗的起源,辜振甫以他的独特方式向台湾当局和民众揭示了这铁的事实。

  对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严复,辜振甫自始至终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崇敬之情,这并非仅凭孙女婿的亲情,更多的是源于对严复博大精深的思想的理性认识。这些年,每逢有纪念严复的活动,他和夫人都要致电祝贺。1996年,福州市有关部门为纪念严复,在其出生地苍霞洲筹建公园。辜振甫得悉,欣然为新建的亭阁命笔"天演亭",还请海协会长汪道涵题写"与天争胜"。此双匾如双璧,为公园添辉增色。

  1998年,辜振甫斥资的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在台北印行《严复合集》(全套20卷),内容包括严复的《天演论》等著作、译著及信函等。辜振甫亲自执笔作序,指出严复"以一系列论文,以雷霆万钧之笔力,在清廷新败之际,提出革命性的政治主张以及文化价值观"。"他以文字为阵地,在中西交往之际,不但充分地认识到新形势,而且还打开了新管道"。"他不但成为清末政治革新的有力号召,而且为五四运动播下了启蒙的种子"。"老人家的思想虽然有他的时代背景及空间限制,然而他的卓尔不群及敏锐透彻,却正是新人物所以能够挥动现代史的特质"。辜振甫对严复的理解由此可见。他坦陈:"出版他的合集,不但为保存先人的文字业绩……而且更希望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尽一些力。"

  汪辜会谈,登台演戏留佳话

  1998年10月14日下午3时52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历史的呼唤中,在上海虹桥机场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下午5时35分,祖国大陆海协会长汪道涵和夫人孙维聪在上海和平饭店8楼和平厅的电梯口迎候辜振甫和夫人严倬云。握手和会见的场面与5年前新加坡的第一次汪辜会谈相似,大不同的是,地点在中国土地上,而且握手者都已从七旬变为八旬。

  汪道涵宴请辜振甫一行的晚宴有九道菜:"燕语华堂"、"三元及第"、"琵琶琴瑟"、"兄弟之谊"、"情同手足"、"龙族一脉"、"喜庆团圆"、"前程似锦"、"万寿无疆"。这些颇具诗意的菜名,表达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声。

  汪道涵和辜振甫这两位在两岸政治舞台上被赋予重任的老人,可说是绝配。年龄阅历、风度才情、谈吐见识、背景爱好,无不相称。身处政治中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却时时处处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的古典气质:汪道涵国学功底深厚,讲话中常引经据典,辜振甫饱览群书,说起平仄声韵也不含糊;两人虽有浓浓的书卷气,却不是僵化顽固的书生,且均有爱国报国的心志。汪辜两人皆有瑜亮之才,却无"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彼此欣赏互有默契。最为叫绝的是,汪道涵也是京剧票友,极力推崇国粹,曾在众多喜庆场合唱过京剧,晚年一直支持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1993年在新加坡会谈时,汪辜两老一上来先聊了半个小时的京剧,再谈两岸关系。

  此番,海协会特地安排了一场京昆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汪道涵亲自陪同辜振甫夫妇观看。考虑到辜振甫喜欢余(叔岩)派老生,特为专场演出精心赶排了《空城计》,由余派女老生王佩瑜主演。15日晚,上海兰心大戏院,辜振甫一边看戏,一边和汪道涵交头品析。在演出间隙,八旬高龄的辜振甫还兴致勃勃地登台,清唱了拿手戏《洪羊洞》、《借东风》和《鱼藏剑》三出京剧的选段。一句浑厚、激越的"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赢得满堂掌声。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使辜振甫和汪道涵有了更多的心灵和语言交流。还在新加坡谈判时,两人就从惺惺相惜变成了朋友。16日中午,辜振甫率海基会参访团离沪飞往北京,他盛情邀请汪道涵访问台湾,说希望不久能在台北与汪老一起看戏。汪道涵深为感谢,欣然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在上海参观豫园时,辜振甫留下"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的墨迹,用此形容两岸关系,认为两岸关系熬过冰霜之苦,就能迎来春天。从上海到北京后,当记者问他的北京之行应该称为"政治之旅"还是"文化之旅"?辜振甫答:"我认为应当称作’融冰之旅’。"他的中华文化修养,在言行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北京期间, 辜振甫前往香山碧云寺拜谒了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并发表简短讲话:"孙中山先生为两岸中国人所敬仰,希望两岸中国人继续实践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并为两岸良性互动,构筑深厚的基础。"他和夫人还来到北京大学参访,瞻仰祖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的铜像。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瑰宝,也留下了辜振甫夫妇的深情目光和由衷赞叹。

  面对"台独"势力

  "去中国化"的叫嚣,辜家在文化

  领域"再中国化"

  陈水扁继李登辉"继统"后,自诩高明地以两手策略操弄两岸关系,假意邀请海协会长汪道涵赴台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再次会晤,实际上却不放弃"公投、制宪、建国"的"台独时间表",两岸关系始终未见缓和。辜振甫无法让陈水扁悬崖勒马,回到"九二共识"上来,虽心痛、无奈,却也以实际行动反对"文化台独",对陈水扁阵营甚嚣尘上的"去中国化"口号反其道而行之,在力所能及的文化领域来一个"再中国化"。

  在辜振甫"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座右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五个儿女--辜怀群、辜启允、辜成允、辜怀箴、辜怀如,先后留学国外,均回台湾服务乡梓,个性各异,但在爱戏方面却是殊途同归。他们打小就跟在辜振甫后面往戏园子里跑,日子一久,耳濡目染慢慢培养了浓郁的兴趣,人人都能哼唱上几段。尤其是老大辜怀群,几乎和老爸一样成了戏痴。专攻青衣旦角的她虽因害羞保守从不肯登台,却一手料理父母唱戏的用具以及诸多琐事,算是幕后功臣。严倬云曾跟好友开玩笑说:"唉!我家五个宝贝,就像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无一时不是唱作俱佳啊!"

  就在两岸关系陷入冰冻之时,垂暮之年的辜振甫仍为两岸和平奔走,并以文化交流作"轻骑兵"。1997年,辜振甫创办的辜公亮文教基金会赞助成立了台北新剧团,频频到大陆和世界各地交流,成为台湾第一个能整团赴各地演出的剧团,给两岸三地的炎黄子孙带去惊喜。在辜振甫影响下,传统文化在辜家薪火相传。

  2004年6月29日,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刊登了香港《亚洲周刊》一篇题为《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报道,称:在绿营"去中国化"黑潮中,台北新剧团冲破政治与海峡的阻隔来到香港,演示中国传统京剧的文化精粹。剧团由辜振甫家族赞助,显现台湾民间不灭的中华文化火炬和割舍不掉的民族情怀。

  2004年12月,辜公亮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辜怀群带着亲自制作的《巴山夜雨》在上海亮相,引起高度关注。她说:艺术比人的生命更为长远,政治、宗教或有消失的一天,但是艺术不会死。面对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辜怀群斩钉截铁地说:"文化是去不掉的!" 此外,辜怀群还和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国民党名将白崇禧之子)合作策划、演绎并重排了青春版的《牡丹亭》,让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戏剧"还魂",以此证明中国古老文化巨大的青春张力,此举再次轰动华人文化圈。

  值得提及的是,围绕着"文化中国"的链条,辜振甫掌舵的和信集团定下了进军大陆的重大决策。2003年5月,和信集团旗下的台泥集团(辜振甫兼任董事长)斥资2.4亿元人民币,在福建长乐正式动工兴建水泥王国。辜振甫之子、台泥总经理辜成允公开表示:在未来5年内增加大陆水泥的投资计划,总投资将超160亿元人民币。

  辜振甫认同"一个中国",使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对话有了基础,并藉此促成了"九二共识"、"汪辜会谈",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可惜,他多年倾注的心血,却被两位同样祖籍福建的麻烦制造者--李登辉、陈水扁,或明或暗地给"蒸发"了。因此,垂暮之年的辜振甫常怀遗恨,并积郁成疾,在2000年赴美做肾脏手术。身在美国,辜振甫仍然放不下被陈水扁越弄越僵的两岸关系,50年没再做诗的他感于时局,特地做了三首诗以抒发心情。病中辜振甫每天早上一定要看台北传来的报纸,看台湾的电视新闻,了解台湾的局势。有一次,一段长雨后,他叫妻子搀扶着,看看外面有没有喜鹊,有没有喜鹊带来的喜讯。但一天两天,他只是空等。

  学养俱佳的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上海的两次会谈中,以中国的诗词曲赋,以京剧的清音雅韵,轻敲海峡和平钟声。此后两人见面不易,但友情常萦心头,不时托朋友辗转赠送礼物以相酬答。据云有一年,汪道涵以竹筒为礼相送,旁人不得其解,辜振甫却一目了然:此为盛筷子所用,"筷筒"即"快统"之义。他也回赠一竹制笔筒,意取"必统"之谐音。这种中国士大夫式的儒雅交往,给处于冷冻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份暖意。

  第二次汪辜会谈,恰如辜振甫和汪道涵都着迷的京剧的"大轴",在心旷神怡中有一种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好。当时以为关乎海峡大局更为精彩的戏轴将紧接着在历史舞台上演,岂料"东风不与周郎便",在人力压制下化为袅袅余絮,消散风中。时序揭开新的世纪以来,辜振甫以老廉颇之精神,忍着癌症病痛的折磨继续守望海基会,在失望和希望中,在消极和积极中,仍在等待机会,期许再行开启承载了太多厚望的两岸会谈之门,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力量。辜振甫家藏一个乾隆花瓶,本是一对,另一个在北京故宫,故宫还有他所藏花瓶的盖子,他曾含蓄地期待能早日为家中这个花瓶找到盖子。只可惜,他的人生竟也像自己心仪的儒者典范诸葛亮一样,未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光复汉室"的千秋大业,带着难解的心结和无限惆怅,在与病魔抗争了15个年头后,于2005年1月3日在台北落幕!

  辜振甫在88春秋中,演绎了"台湾第一红顶商人"、"两岸谈判第一人"等人生大戏,虽然高潮迭起,却仍有至憾。惟其一生,在清香宜人的民族情怀里,不绝如缕地散发出中国文化酽酽的气息,给历史留下了一个令人怀念的背影。

 
编辑:齐晓靖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