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

时间:2011-06-28 16:5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他是民国初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被孙中山先生称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他为推翻帝制、维护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和重要助手——浙江湖州人陈英士先生。

  历史毕竟是历史,它的真实面目都会在流水一般的时光冲刷下重现,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终将重归我们的视野……

  百年之后,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去记忆、领略峥嵘岁月和人生传奇。

  他是民国初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被孙中山先生称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他为推翻帝制、维护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和重要助手——浙江湖州人陈英士先生。

  2011年清明前的一个上午,天气晴朗,我走进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的陈英士故居纪念馆和墓地,近距离感受这位革命志士传奇的一生。

  走进陈英士故居纪念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老式木制楼梯,老式木板床,老式书桌,陈英士就是在这个名叫“五昌里”(取意为“五世其昌”)的旧宅里度过了儿童和少年时代。

  陈英士,1878年生于湖州。父亲陈延佑,原为湖州富商,育有三子,长子陈其业,字勤士,是国民党元老陈果夫、陈立夫之父。次子陈其美,字英士。三子陈其采,字蔼士。陈英士小时候就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孩子王,海岛“扑火救伴”、郊野“智伏惊马”都是他少年时的传奇。14岁那年父亲病故,家业衰败,他只好中途辍学。15岁时,经人介绍到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一当铺做学徒,27岁时到上海当助理会计。

  就在那段时间,他结识了蔡元培、于右任及同乡张静江等革命志士。在他们那里听到了很多革命道理,看到了很多革命知识分子出版的书刊和文章,如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等,逐渐萌发了民主、革命的思想。而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等一连串大事件更让他感到震惊和愤慨,他驰书亲友,痛言清廷失政,并产生了出国留学、寻找新出路的想法。

  1906年夏,在担任湖南新军统带的弟弟陈蔼士的资助下,陈英士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第三班学习警政法律。期间,他结识了徐锡麟、秋瑾等很多留日革命志士,革命立场也越来越鲜明。

  1906冬,他在日本参加了由孙中山、黄兴发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这是陈英士在民主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决定性的一步,自此以后,他遍交俊杰,更加自觉地投入革命运动。

  沪军都督

  1908年春,陈英士受同盟会总部指派,自东京途经香港,回到上海。重回上海滩,并没有如小说故事那般传奇浪漫,而是陈英士抛头颅、洒热血革命生涯的真正开始。

  当时,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发动的6次武装起义先后以失败告终,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骨干成员发动的皖浙起义也以徐、秋等人的殉难而告失败,革命正处于低谷。同盟会在上海的党务,也几乎完全停顿,长江沿岸各省的革命工作亦无进展。

  但陈英士并没因现状的艰难而畏惧退缩。相反,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他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基地,创办和资助革命报刊,设立革命机关,联络江浙商团,运动会党,争取新军。同时,他北上天津,南下浙赣,西行武汉,到处联络革命志士。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连克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及云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形成了全国革命高潮。清政府在紧急情况下起用了袁世凯,让他节制海陆各军,并派重兵南下。由于仓促起义,革命军力量薄弱,汉口失陷,革命形势十分危急。当时,黄兴等人发电向各省同志告急,催促迅速起事,以解武汉之危。

  陈英士得电后,迅速于11月3日调集了上海商团、新军、帮会的革命力量,亲自指挥,向清政府在上海的军械重地——江南制造局发起进攻。激战几小时后,起义军伤亡很大,陈英士在撤退中被清军所俘。所幸制造局内有一名士兵倾向革命,没有杀害他,而是将他锁在柱上。陈英士被抓,对起义军震动很大,上海商团、民军和光复军再次发动攻势,终于在激战6小时后,于第二天拂晓攻克了江南制造局。中国东南重镇、全国最大的都市——上海,由此宣告光复。

  光复后陈英士被推任为沪军都督,蒋介石被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随后陈英士又策划了浙江起义,派蒋介石率队攻下了杭州,光复了浙江 。紧接着,他又组织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发动各地革命军政府联名写信,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主持大局。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法国巴黎取道香港,来到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一举结束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陈英士,也在推翻帝制中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血捍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意义。清廷见大势已去,派了内阁总理袁世凯南下议和。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并阴谋称帝。

  1913年,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遭全国反对,陈英士出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的部队几次攻打制造局都未成功,而且上海海、陆军又被袁世凯收买,陈英士的部队逐渐溃散,其它各省讨袁军在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下,也都先后失败。这就是“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革命党人思想混乱,悲观失望的情绪十分严重,对革命前途信心不足,众人“大都垂头丧气”,“谈及将来事业”,他们“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乎一蹶不振”。

  在此形势下,多数革命党人开始逃亡日本,陈英士却留在上海租界,准备再起。看到“二次革命”的迅速失败和革命党人意志的普遍消沉,孙中山十分痛心,为了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孙中山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陈英士赞同孙中山“革命须求彻底成功,决不中途妥协”的主张,拥护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积极为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提建议。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推孙中山为总理,陈英士被推为党的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和武装反袁的主力干将之一,是中华革命党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而且是该党一系列反袁武装斗争的实际组织者和指挥者。

  1915年11月,陈英士派人刺杀了袁的死党、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震惊中外,打破了当时沉闷的空气,广大革命党人受到很大鼓舞。各地武装讨袁起义也由此触发,此伏彼起。1915年12月5日,陈英士又发起了肇和舰起义,一度占领该舰并炮击制造局。虽然这次起义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是陈英士策动的一次有组织又有一定规模的武装讨袁斗争,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震动,是全国反袁斗争的先声。

  陈英士接二连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极大地触怒了袁世凯。1916年元旦,袁世凯粉墨登台称帝后,先是用重金收买,派人送巨款给陈英士,让他出国考察,被陈英士拒绝。他对袁说:“凡有倾覆共和者,我必反对之,拥护共和者,我当扶之。”

  袁世凯最后定下暗杀的毒计,他先派人收买了陈英士的部下,骗言有一笔资金可资助陈英士,陈英士当时正为革命经费不足而焦虑。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的爪牙将陈英士骗至上海萨坡赛路(曾改名为英士路,现为淡水路)14号,将其杀害,时年38岁。

  孙中山在上海得到噩耗赶到现场,抚摸他中弹的额头,失声痛哭,并手书“失我长城”以示哀思。黄兴从海外发来唁电,称“共和未固,遂失长城”,海内外党人、爱国志士也愤怒声讨袁世凯的血腥罪恶。

  浩气长存

  今天,位于湖州城南的陈英士墓,柏树森森,满目苍翠,曲径伸延,气势宏伟。入口处是一块巨大的石牌坊,匾额正中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成仁取义”四个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蒋介石题辞“精神不死”。走完长长的墓道,拾级而上,即为陈英士墓。墓前花岗石墓碑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陈公英士之墓”六个大字。

  然而,这位革命志士魂归故里之路,却是格外地艰辛。因时局动荡不安,陈英士的遗体直到1917年5月18日其逝世一周年之时,才运回湖州安葬。当时,为防止袁世凯余党盗墓焚尸,革命党人甚至在几个地方建造了疑冢。

  英雄虽去,浩气长存。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的革命精神,称赞他是“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死后一个月,孙中山又写了祭文,对陈英士致以沉痛的悼念,祭文开头便是“呜呼英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然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位历史人物还有其行为的多重性,他也因此曾备受争议。因为,他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之二叔,他还是蒋介石的指路人——1907年,经他介绍,蒋介石参加了同盟会。在日本期间他认识了蒋介石,两人相处,如同兄弟。在回到上海期间,他参加过青帮,并且是青帮中“大”字辈的头目。辛亥革命之后,他又派人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使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些经历为他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更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议。

编辑:杨笑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