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足迹” 两岸四地青年学子纪念辛亥百年

时间:2011-06-27 12:54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1年3月12日,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追寻历史足迹”――两岸四地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

  中国台湾网3月13日北京消息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一曲《龙的传人》在位于后海北沿的宋庆龄故居由两岸四地的百名大学生共同唱响,这是3月12日出现在宋庆龄故居展厅的动人一幕。由此“追寻历史足迹”――两岸四地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3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邀在京的一百余名两岸四地大学生一同寻访历史足迹。

  拜谒孙中山衣冠冢 两岸四地学子共缅伟人

  为纪念缅怀中山先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于昨日上午来到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参观孙中山纪念堂。参加此次活动的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在社会各界举行隆重公祭后,中山先生的灵柩于4月2日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直至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后移往南京。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同学们神情肃穆,脚步轻缓地步入孙中山纪念堂,瞻仰孙中山坐像。肃立在孙中山衣冠冢前,两岸四地的学子齐身鞠躬,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致以深深敬意。

  纪念堂边的展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清晰呈现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唤起了同学们对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回忆。

  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敖琳琳与徐鸣观展中尤为认真,对于每一件文物、照片均细细留意并不时推敲。两位同学表示,祭拜、参观等活动传达出的是对伟人的崇高敬意,活动中获得最多的是视觉、心理上的震撼。学习历史、读懂伟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关键还在细细品味。若想深切领会伟人精神,还应借助文字、思想性内容认真体会。

  参观宋庆龄故居 伟人的身影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坐落在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晚年生活工作了18年的地方。昨日下午,同学们来到宋庆龄故居,参观宋庆龄生平展和原状陈列。

  为了迎接两岸四地学子前来观展,宋庆龄故居特别开放了新展――“珍藏的记忆――宋庆龄故居馆藏孙中山文物展”。此次展出的文物多是宋庆龄生前珍藏的孙中山先生的文物。展览以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历程为主线,以故居馆藏的,特别是宋庆龄精心收藏的孙中山先生的珍贵文物为重点,以宋庆龄的视角展现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展览中的图片大多来自故居馆藏原版照片,20余件文物均为首次展出。其中宋庆龄保存的孙中山先生穿过的皮大衣、带过的礼帽、使用过的手枪等,都是馆藏珍品。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革命伴侣,也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港澳台尤其是台湾的大学生对宋庆龄知之较少。

  “在台湾,更多人知道宋庆龄只是基于孙中山夫人这一缘由。对于相对细节的内容,学习历史的人或许比较了解,一般人知道得比较少。对于今天的展览,台湾的学子都很好奇,也渴望从中了解更多,来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宋庆龄女士。”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台湾学生蔡秉宪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杨立红觉得观展收获大超预期。她将一系列精美文物以及两位伟人间“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等诗篇逐一摄影留念,并告诉记者,她对宋庆龄的认识更加直观、生动了,自己脑海中宋庆龄的形象也愈加清晰了。(中国台湾网记者 杨永青 王思羽)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