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运载火箭与燃料加注设备对接

时间:2011-09-26 10:30   来源:南方日报

天宫一号运载火箭与燃料加注设备对接

  23日,“天宫一号”已经被所在发射塔包裹,等待升空的那一天。 

  南方日报讯 23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中队的技术员们进行了发射前最后一次集中学习,“温习”燃料加注预案和相关技术。22日,火箭推进剂燃料加注设备已被送上发射塔架,燃料加注前的各项操作陆续进行。与此同时,发射场在22日上午进行了一次“点火”演练。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23日上午在现场看到,依偎在发射塔旁边的星箭组合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发射塔下,几辆通勤车穿梭于发射塔和发射场接送技术人员,发射场不时传出清晰的口令声。 

  据知情人透露,24日,已上架的火箭推进剂燃料加注设备将与火箭进行对接,25日进行燃料加注设备与火箭气密性检查,如果一切正常,26日将进行燃料加注,加注过程至少需要6个小时。 

  22日上午,发射场指挥大厅,零号指挥员和各操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全部身着工作服就位,进行了一次合成演练。 

  “各号位注意,我是○号,30分钟准备;东风、天宫、长征……”11时20分,指挥大厅传出零号指挥员清晰的口令声,各号位随之回应报告。 

  “30秒准备!” 

  “10、9、8……3、2、1、点火!” 

  11时51分整,零号指挥员开始倒计时,随着“点火”口令的发出,此次点火演练结束。 

  发射塔设航天员“逃离滑梯” 

  南方日报讯 昨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气格外晴朗。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在发射场看到,被发射塔紧紧“抱在怀中”的天宫一号星箭组合体已加上一层“外套”。发射塔上下,技术人员忙碌而有序地对天宫一号和“长征-2F”火箭进行各项技术检测。 

  发射场技术人员介绍,有重型吊车装在发射塔顶,用来在发射前稳定星箭组合体的塔臂和摆杆。吊车自下至上分层而设,左右呼应。塔顶设有避雷针,塔内装置大多具有防爆功能。塔臂和摆杆将在发射之前合拢,而置身发射塔中的每一对塔臂用来固定星箭组合体。 

  据了解,发射塔内还装有防爆电梯和航天员逃逸塔。航天员先乘坐防爆电梯到达第9层,在风淋室进行吹尘处理后再进入舱内,若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逃逸塔内的滑梯迅速逃离到安全区域。 

  星箭合体后 

  器、箭、地“联检”确定发射状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透露,天宫一号星箭组合体完成垂直转运后,还要在发射阵地对目标飞行器、火箭各系统进行功能检查,对器、箭、地做联合检查,最终确定发射状态,然后对火箭加注推进剂,实施发射。 

  按照目标任务,首次对接任务将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任务。 

  天宫一号的任务有多项,包括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实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实验。 

  据现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透露,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长征-2F”运载火箭陆续进场后,按照飞行任务测试流程,相继开展了总装测试等技术区的准备工作。 

  天宫一号原定于8月30日发射,后因“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而被推迟。在此之前,8月16日,天宫一号已经加注了推进剂,并已进入推进剂检漏阶段,“长征-2F”火箭也已经进行了5次总检查,完成了技术区各项测试。 

  “天宫”停放时 

  1500公斤干燥剂加抽气除湿 

  推迟发射曾给基地工作人员带来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天气。 

  基地工作人员介绍,阴雨天气将直接影响天宫一号加注扣罩厂房的除湿问题。“如果湿度太大,势必会损坏部分元件,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的加注扣罩厂房是发射场专门为天宫一号在2007年新建的,其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但8月份阴雨天气多,厂房远不能达到除湿目的。为此,基地当时打了一场“除湿保卫战”,费尽艰难,准备了1500公斤干燥剂以除湿。 

  按照原计划,飞船进入加注扣罩厂房最多能停放10天左右,而发射任务延期后,天宫一号要再这里停放一个月左右,仅靠干燥剂除湿远远不够,“除湿保卫战”再次打响。“在低温环境下除湿不容易。最初那几天下雨,除湿难度相当大,我们身上的压力也很大。后来,我们集中抽送室内的空气,并在末端集中升温以消化空气中的水蒸汽,然后再把这些空气输送回室内反复循环使用,室内湿度被控制在62%以下。”空调组组长张华介绍。 

  ■链接 

  谈天说地话“天宫” 

  分别于2008年4月和今年7月上天的“天链一号”01、02星,将为即将实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开展应用服务。作为中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的“天链一号”02星,已与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 

  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是航天器太空运行的数据“中转站”,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从而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 

  据悉,“天链一号”01星已成功应用、服务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大幅提高了“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天链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将为我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还将为我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 

  地面观测雷达测量站负责测量、安控 

  被称为“航天之眼”的雷达测量站,在此次天宫一号的发射任务中担任测量和安控任务,在几个关键分离点观测拍摄火箭以及飞船的入轨姿态、飞行速度和轨迹。从火箭点火10秒钟开始,到450秒卫星与火箭分离前这一时间段的主题测量,都由雷达测量站完成。 

  雷达测量站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多公里处,被当地人俗称“大树里”,这里气候一年四季干旱,适合对卫星进行雷达测试和光学测量,包括对卫星的速度、距离以及飞船运行情况等检测工作。

  记者了解到,雷达测量站主要是采用光测、雷测和遥测三种方式进行测量。光测主要负责飞行瞬间景象的呈现,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能够拍摄出清晰画面;雷测能够测量火箭发射后450秒至500秒之间的图像,并且对火箭入轨的参数进行分析;遥测主要是对太空舱内部状态的情况传输。

  据了解,所有测量获取的各种影像数据,都会实时传输到发射指挥现场,指挥中心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和判断火箭与卫星在分离前后的运行姿态是否正常。此外,观测到的大部分数据具有唯一性,数据准确与否会影响指挥部的决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撰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赵杨 李秀婷 后方联动记者 魏香镜 辛均庆 闫昆仑 摄影: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丁玎 统筹:胡念飞 徐林 )

编辑:郭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