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韩非子

时间:2009-12-14 18:23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写的《韩非子》一书,共有55篇文章,10万余言。可以说,它是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阳翟(今禹州市)人,出身于韩国贵族。韩非幼年时,与李斯(后为秦国宰相)同是著名思想家荀况的学生。他生来口吃,不善言谈,却善于写书。他的同学李斯自己说:我的才能不及韩非。

  韩非的故乡韩国,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成为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内新旧势力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公无前355年,韩昭侯曾用申不害为相,实行过变法,对原来“晋之故法”有所改革,因此,韩国曾一度富强起来。但是,申不害的变法,只讲求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的术(策略),没有提出强有力的改革法规来贯彻执行“韩之新法”。因而社会改革也就不彻底,旧势力重新上台,使韩国逐渐由强变弱。到了韩非时代,韩国已经成了当时七国诸侯中最弱小的国家。所谓“事秦三十余年”,实际上成了秦国的附属国。

  韩非看到故乡韩国渐渐衰弱下去,曾多次上书韩王安进行变法改革,实行富国强兵政策。但韩非的政治主张一直未被韩王采纳。韩非痛恨国君治国不讲法制,不能使国富民强,不能好好任用贤能,反而举用一些浮夸淫乱的人。于是,韩非退而著书。他对先秦时期变法改革的历史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在总结前人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作品十余万言。他认为:秦国由于“奉法者强”而国强;韩国则因为“奉法者弱”而国弱。特别是对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作了深刻地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秦行商鞅而富强”(《韩非子·和氏》篇)。

  韩非集法家之大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等思想溶为一体。法、术、势“不可一无”,但“以法为本。”在韩非看来,三者都是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法”是政治制度和法令,人不分贵贱都必须遵守;“术”是国君依据法令控制官吏的策略,用“术”把一切权力集中到国君之手;“势”是势力、权威,有了“势”,才能保证“法”、“术”的实行。这种思想体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

  韩非认为,要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必须实行中央集权制。他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对当时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必要的。

  韩非十分重视奖励耕战。他在《五蠹》篇里提出了“富国以农,拒敌恃卒”的口号。韩非对战国末年出现的“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的风气非常不满,对危害耕战的人深恶痛绝,把这些人比做是危害国家的蛀虫。他把不从事耕战的儒生,高谈阔论的纵横家,游侠刺客,害怕兵役的人,投机营利的商人,统称为“五蠹”。就是五种社会害虫。他主张“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不管选拔文官或是武将,都要从地方官和士兵中选拔。这就否定了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

  韩非还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否定了历史是“上帝”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在韩非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天的安排,更不是帝王的功劳,而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韩非认为,社会经济生活进化了,一切都应随之变化。如果到了夏后氏的时代,还有人构木为巢,钻木取火,那一定会被当时的鲧和禹所耻笑;在殷周时代,干旱已成为主要矛盾,还把决河排水当作第一件要事,那一定会被汤、武所耻笑;如果现在有人赞美过去尧、舜、禹、汤、武的政治,硬把它拿到今天来实行,那就必然会被今天的人所耻笑。所以,圣人不按古法办事,不墨守常规,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韩非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宋国有个种田的人,看到一只兔子跑过来,一头撞在田里的树桩子上死了,于是,他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而只能被宋国的人所笑话。现在如果用古代先王的那一套办法来统治当代的人民,就跟“守株待兔”的人一样愚蠢可笑。

  当时,韩非的著述传到秦国,秦王见到他的《孤愤》、《五蠹》等书,赞叹不已地说:“我若能见到此人并与之交谈,便死而无恨了!”李斯说:“这几本书都是韩国公子韩非写的。”秦王因此急攻韩国。韩王最初不用韩非的意见,如今事急,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大为高兴。谁知他的同学李斯忌妒他,怕韩非被秦王重用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因此就与姚贾一起谗害韩非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今大王想吞并诸侯之国,将来韩非还是会替他们韩国效命的,不会替我们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若用他,就给自己留下了后患,不如给他定个罪名,把他杀掉。”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就以“韩国奸细”的嫌疑,派下吏治罪于韩非。李斯趁机叫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要向秦王陈述意见,可是始终见不到秦王。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为时已晚,韩非已被暗害致死了。

   韩非虽然没有来得及亲自推行自己的主张,但他的法治思想却被秦始皇所采纳,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

  战国时代,禹州称阳翟,属韩国。韩非为阳翟世家。韩景侯6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王将韩、赵、魏封为诸侯,韩景侯遂将国都自平阳(今山西临汾)迁到阳翟。从此,经韩景侯9年,韩列侯13年,韩文侯10年,韩衰侯1年,共33年。到韩衰侯2年(公元前375年),韩国出兵灭掉郑国,遂将国都从阳翟迁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迁新郑仅5年,至韩衰侯6年,因国君韩哀侯被臣下韩严所杀,哀侯之子懿侯继位,复将国都迁回阳翟。后传7世,均建都阳翟。其间,中经韩懿王12年,韩昭侯26年,韩惠宣王21年,韩襄王16年,韩厘王23年,韩桓惠王30年,韩王安9年,共137年,加上迁都前33年,韩在阳翟建都长达170年之久。

  韩王安5年(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当年,韩非46岁。也就是说,46年前,正是韩厘王16年,即公元前280年,这一年史学家认为是韩非的生辰年。

  由此可知,韩哀侯2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将国都迁至新郑时,韩非还没有出世,公元前375年到公元前280年,还有90多年。作为韩国贵族出身的韩非,自然是韩国君主的氏族近亲,他还在韩国做过官吏,有条件劝谏韩王变法改革,因此,韩国国都当然是韩非长期生长、生活的地方。

  考察韩氏世家,韩非故居在韩国国都西北部的小韩城(今禹州市浅井乡小韩村)。《史记·韩氏世家》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武子传三世后有献子、贞子、简子、庄子、康子、景子(景侯)、列侯、文侯、哀侯……到哀侯时期国势较强,韩与赵、魏瓜分了晋国。这年哀侯在国都阳翟西北筑小韩城(今禹州市浅井村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说,小韩城在禹州“西北三十里,韩哀侯所筑”。同时,哀侯还在这里筑有看花台(见《河南通志》)。此后123年,即公元前280年,韩厘王16年,韩非出生在这小韩故城。韩非系韩国贵族,又有爵位,因此他能够规谏韩王推行法治。但是,从韩桓惠王到韩王安,没有人听从他的改革建议。韩非深感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因此愤而著书。韩非就在这小韩城渡过了他的写作春秋,完成了他的全部著述。

编辑:宿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