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两岸产业合作共御危机的“厦华样本”

时间:2009-11-06 10: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记者 项开来 袁卿 )3年前,台湾中华映管入主经营陷入困境的大陆上市公司厦华电子,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全面负责厦华的管理经营,这也是迄今两岸上市公司“重组融合”的第一案例。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彩电厂商带来严重挑战,但厦华电子却逆势增长迎来出口高成长,在同行中一枝独秀。在厦华样本的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两岸产业“报团取暖、合作双赢”的必然规律。

 

  “小厦华”成彩电出口状元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厦门市的一家大型国有上市公司,2006年8月,经营陷入困境的厦华电子引进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厂之一的台湾中华映管(以下简称:“华映”),华映成为厦华的第一大股东。华映从台湾派驻的管理团队全面接手了厦华电子的经营管理,大陆国企与台资大厂首次“正面碰撞”。
 

  “我搞企业30多年,没遇过这样难搞的企业。”面对历史包袱沉重、企业文化迥异的大陆国企,来自台湾的厦华电子董事长王炎元感慨道。就在不久前,厦华电子发布了公司200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厦华电子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09万元,这也是公司重组以来最好的业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彩电企业出口形成重创的大环境下,今年上半年厦华彩电出口却逆势强劲增长,出口量同比增长86%、出口额同比增长37%。倚重出口的厦华上半年销售彩电104万台,同比上升10.62%,实现销售收入16.85亿元。厦门电子还表示,预估厦华全年彩电出口成长一倍以上。

 

  海关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厦华彩电出口量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厂商。少为人知的是,厦华电子仅依靠3亿元的有限资本金在维持经营,在国内彩电厂商中实属“小资本”。

 

  “现在厦华电子的企业各项基本功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几年来两岸员工互相取长补短,给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王炎元认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厦华取得的不俗业绩,正是几年来两岸员工“磨合成功”后的必然结果。在厦华的出口市场中,发达国家是其主阵地。厦华的行销网络目前已经遍及119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建构了约3000个境外售后服务网点体系,美国、日本、加拿大、中东等发达市场已成为厦华平板电视出口的主要地区,约占到80%的比重。

 

  据介绍,厦华目前在手订单的生产计划已安排至年底,生产线基本上是24小时流水作业。由于订单不断增加,厦华今年需增加2条生产线,新增约1200个就业岗位。“在全行业形势都不好的情况下,厦华能获得这么多订单,令我都有点出乎意料。”厦华电子制造部门主管王宁说。“同样是大陆彩电企业,有了台资大厂的合作背景,其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信誉度就不同,毕竟台湾光电产业实力在全球都是备受肯定的。”李永说。

 

  两岸企业文化的正面碰撞

 

  华映入主3年,给老国企厦华带来了什么?在厦华工作多年、现任厦华副总经理的李永告诉记者,比起资金投入,更具意义的是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成功改造”。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实是,2008年全球最大家用电器连锁商“Best Buy”(百思买)曾对国际各大彩电厂商进行综合评价,厦华以良好的综合供货质量赢得98.6的最高分。而在以前,厦华虽在研发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百思买给厦华的打分也就及格而已。

 

  在王炎元看来,稳定订单的获取,考验着企业的基本功: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集中对优质客户进行又快又好地研发。“这样你才能寻找到优质客户和优质供货商”。

 

  厦华研发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华映带来的标准化规范。厦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庆梅说,采用标准化设计后,常用器件由上万个减少到四千多,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记者了解到,面对华映带来的典型台企管理模式,很多老厦华员工无法适应,最终大约有10%选择了离开,“磨合”并非一帆风顺。

 

  两岸企业文化上的差异在厦华内部不断“碰撞”。厦华现在要求每个月进行一次盘点,对于公司的实物、财务缺失情况追查责任人。“开始时员工不接受,后来大家觉得这是对公司财产的保护,才慢慢接受。”王宁表示。厦华的各种“检讨”工作开始时也让员工无法适应,每个月有“品质检讨会”,每个部门有“经营检讨会”。王宁说,“因为’检讨’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就是贬义词,但是台湾企业把它看作是改善工作、交流经验的日常行为。”

 

  对两岸企业文化“碰撞”深有感触的李永认为,多年来各地一直很重视引进台资,其实更需学习和借鉴的是台湾企业的管理经验,这方面大陆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无法替代的两岸融合竞争力

 

  记者采访厦华电子发现,因两岸企业“融合”带来的竞争力,让两岸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时,有了无法替代的特别竞争力。

 

  老厦华经营困难,但合作前华映的境况也并不乐观,面对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企业不断追加数十亿美元投资的外患,台湾友达、奇美等实力企业同行合并扩张的内忧,华映一度在亏损线上苦苦挣扎。此时,华映避开正面作战,选择收购厦华,深耕大陆,开创了另一种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液晶面板是平板电视的核心部件,占到整机成本的70%左右,由于大陆面板产业发展的滞后,液晶面板主要依赖进口。长期以来,面板短缺一直是制约大陆平板显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对台湾面板产业而言,虽然其研发实力堪与日、韩巨头一较高低,但缺乏稳定的市场出口来消耗庞大的产能一直是其软肋。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产业不景气下,企业订单受到严重影响,产业危机一下子就显现出来。

 

  去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效应的不断显现,两岸平板显示产业界一度茫然,“抱团取暖”最终成为共同的选择。今年1月,由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台办支持,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的“海峡两岸平板显示战略合作论坛”在福州举行。在会上,海信、康佳、长虹、厦华等9家大陆平板制造企业和台湾奇美电子、友达光电等面板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大陆9家彩电企业将向以奇美电子、友达光电为主的台湾液晶面板生产企业购买电视用液晶面板,采购额为21.9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59%。

 

  厦华电子是两岸产业携手合作、共御危机的一个缩影。厦华电子公司董事长王炎元说:“厦华作为电视机成品厂商,要的是上游核心部件的供应能够很稳定,华映作为面板大厂,需要市场出海口,厦华的重组对双方来说是双赢。”上下游合作带来的优势在厦华不断体现。厦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庆梅说,以前台湾上游企业只是在产品研发出来经过市场检验后卖给厦华,现在双方可以同步研发,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原来厦华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差不多8个月时间,而现在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上线生产只需要3-5个月。

 

  “大陆企业有品牌、有国内市场、有制造能力,台湾企业拥有面板优势和管理长处,双方携手合作竞争力大大提升。但如果各自为战,可能最后都被别人击败。”李永表示,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暗战”,给两岸企业上了“合则双赢、分则两败”的生动一课。

编辑:徐丽华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