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别具一格的藏族服饰文化及异彩纷呈的礼仪(图)

时间:2011-07-06 14:49   来源:腾讯旅游

  藏袍

  玉树藏族的外套,虽然和整个藏区藏袍相似,但其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略异于西藏,也略别于安多藏区,它非常讲求色彩的鲜艳与协调。佩饰多为金银及珊珊、玛瑙、蜡贝、猫眼石等金珠美玉,整个服饰富丽堂皇,充分反映了玉树藏胞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袍衣分为冬夏两装以及常服礼服多种。因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袍、布袍、毯毡袍、夹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其基本结构为垂直的大襟(安多藏区则略呈菱形)、宽大的衣袖(西藏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夏天着无袖常袍,已婚妇女还在腰间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围裙)、肥腰而无兜。另袍长度等身,女袍略长于身。穿着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束腰后放下领子。垂下去的衣襟高度男女有别,男以系藏靴靴带处为界,不高于膝盖,女与脚面齐。平时男女均脱右袖,露右臂,劳动和跳舞时,或两袖全脱,结挽于腰间,严冬两袖全套。青年妇女还往往举起左袖口捂住眼下脸部,以挡住尘沙或抵御寒气,也形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遮掩美。

  

   羊皮袍

  用绵羊皮缝制而成,藏语叫“臣巴”,世居汉族等则称为“老羊皮袄”。肥大、保暖、耐磨,不挂面,通常不镶边,为冬季常用服,夜间解带当被,白天束带为衣。

  氆氇袍

  “氆氇盖”藏语叫“楚”,是藏胞用手工编织的羊毛织物,品种分加翠毛毯疆、花毛氆氇、棉纱氆氇等,质地细密,手感柔软,保暖防雨,结实耐用,用毡毡做成的藏袍称之为“楚拉”。颜色多为咖啡色、黑包或白色,前两鱼毯毡袍的衣边、袖口镶以红、绿两色缎子。女子着纯黑,男子着咖啡色和白色。

  呢料袍

  均由内地或通过西藏从印度进口,富裕人家常用高级呢料做袍,多不镶边。

  夹衫拖

  家常夏装,轻便贴身。面料多为黑蓝棉布,富有人家多用呢绒、锦缎、丝绸。沿衫领至襟摆四周,由外向里,镶有宽窄相异、绿红相接的布绸类贴边,通常绿色贴边宽约18厘米,红色为3.3厘米,加上料面颜色陪衬,三色相映,绚丽多彩,藏语称之为“嘉莫然苟”,意即“彩虹”。

  羔皮袍

  藏语叫“察日”,镶獭边的叫“察日桑古”。多用纯黑、藏蓝、紫青、咖啡色织锦缎或布料做面,下摆镶以名贵的水獭皮,男袍下摆水獭皮一般宽5厘米左右,双袖也要镶水獭皮边,妇女的皮袍所镶水獭皮很宽,一般是0.3米到0.5米,也有宽到1米的,而且前大襟下半部还利用水獭皮自然形成的不同颜色,专拼嵌成“人”字纹、斑马纹字图案,獭边内用窄于獭边的锦缎边,再用扁形金银线镶饰。袍面多为黑色或藏蓝色。平时穿的黑面皮袍不镶边。

  僧服

  无论“扎哇”(一般僧人)还是“喇嘛”(高僧、活佛),均穿紫红色僧裙,长及脚面;外披紫红色披单,长约等身两倍半,汉语称“袈裟”,藏语叫“色香它”。但因其地位不同,质量有别,僧裙和披单为毛料,坎肩上镶有缎子(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则显示其地位高贵。但因其藏传佛教教派的不同,僧服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区别很大。如玉树县信奉宁玛派的巴群阿也寺僧人身着深灰色上衣和白色僧裙,肩有披单。

  内服

  纯牧区男子多穿大裆皮裤,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小块农业区,男子都穿青色或黑色大裆裤。妇女因袍长及脚面,过去大多不穿裤子。衬衣多为浅色布料或绸料,男喜欢白色,女喜欢粉红色,结构特别,袖长及地,襟短脐上,前襟至右腋。纽扣是与衬衣同料的自编短栖圆扣或金、银、铜等金属打制的纹形圆扣。僧人内衣多为背心,冬季穿短袖挂面皮衣。

  腰带

  玉树藏胞的腰带种类较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牛皮镶缎腰带、银板腰带和轻挽于臀下的股带。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用工的精细、美观,除束腰外,还有重要的装饰作用。男子平时多用酱色布料长带,节假日或跳舞时用数条各色绸穗腰带,穗垂腰后,在臀部飘曳。妇女腰带,用优质牛皮制成,两头窄中间宽,中间宽约4指,两头约两指。底面用呢、织锦缎或平纹布,带面镶红,然后用脱毛的各种染色羊皮,精细裁雕左右对称的花纹图案,用同色的丝线细密均匀地缝于底面,色彩相间,十分精致。束腰时,先用绸穗腰带束好袍衣,臀部袍衣向两后边折叠,袍衣上部向下平整,然后由后向前,图案外露,前系扣皮带于绸穗腰带之上。富贵人家更为讲究,带或嵌以玛瑙或松耳石,镶银或镀金。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