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王霞的不平凡承诺

时间:2011-04-22 12:45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与志愿者王霞合影。(人民网记者 罗旭摄)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创伤,不仅有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大爱真情,还有对于志愿公益行动观念的深刻触动和影响。王霞,一位成都市区的普通家庭主妇,以自己担当救灾志愿者的经历变化,记录下她与救灾公益行动的故事。从2008年地震发生时的现场救援,到后来帮助灾区募集衣物的志愿者行动,再到如今帮助灾民生产自救的“授渔计划”,王霞以自己的真诚之心,开辟出救灾志愿者服务不断创新、持续推进的新内涵。

  爱的本能:地震灾区“我一定要去”

  令人肃然起敬的义举,背后的原因往往并不复杂。谈起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次奔赴震区的经历,王霞回忆说:“这是一个本能的想法,灾区群众的情况我一直牵挂不下,就是感觉我要去,到一线去,或许我能帮助他们。”

  下了决心的王霞并非没有顾虑,丈夫工作繁忙、无暇顾家,七岁的小孩、年近八旬的奶奶都需要照看。“5月12日晚我无法入眠,心里一直矛盾着、犹豫着,但去灾区帮忙已经是放不下、抛不开的心愿,为了这份心灵的安慰,我最终下了决心一定要去。”

  然而前往震区之路,并不顺利。王霞向记者回忆,地震伊始,商店停业让奔赴灾区需要的食品、饮用水采购变得困难;在成都想报名成为志愿者,却一时找不到组织单位。但不放弃的决心与毅力,最终让王霞幸运地遇到了即将奔赴震区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由此有了深入震区参加救援的机会。

  到达绵竹汉旺震区后,王霞遇到了如何参与救援工作、发挥作用的难题。女性在体能与力量上的弱势,让救援队无暇顾及她的分工。“满腔的热血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王霞没有灰心,时刻跟随在救援现场,随时发现力所能及的机会,随时扑上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霞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一次与灾民的求救沟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王霞告诉记者:“一位老太太因为着急呼救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情绪激动,我以志愿者的身份,把救援计划解释给老人听。老人渐渐安定下来,她的儿子最终也被幸运救出。”此次针对受灾人员的心理辅导让王霞备受鼓舞,看到了自己参与一线救援的希望。

  随后,王霞在汉旺地震救援指挥中心正式报名成为一名“有了组织”的志愿者。从“临时医院救助站清洁员”,到主动请缨担任“汉旺地震救援指挥中心”的电话记录员,再到协管负责灾民失散财物的登记并转交民政部门。王霞将自己早年做导游时打下的沟通协调经验充分发挥出来。王霞说:“我是女性,但我从不示弱,和男同志一样做事,后来他们把我改称为战友,看着不断增加的工作内容,心里很欣慰。”

  高负荷的工作、简陋的环境,让连续奋战十天的王霞病倒了。王霞向记者回忆:“回到成都后,母亲说我胖了,别人去灾区都会瘦,我却胖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肾出了问题,吃了四个月的中药才好,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仅仅是受伤、受累,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又算什么呢?”

  “我做到了,证明我能帮助灾民,能为他们做事,在那里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回忆,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对于十天的一线救灾之行,王霞留下了“问心无愧”的朴实总结。

  她的付出也到了灾区政府的认可,2008年10月,绵竹市政府授予她“优秀巾帼志愿者”称号。“这也激励着我在2008年之后做更多的志愿者工作。”

编辑:陈佳慧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