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灾区看重建 浴火重生展新颜

时间:2011-04-22 10:48   来源:中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汶川地震即将三周年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灾区人民奋起重建,四面八方全力驰援,共筑更加美好的家园。从今天起,中央台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再访灾区看重建》,第一篇:《浴火重生展新颜》。

  阳春四月,川蜀大地生机盎然。地震中损毁的都江堰市向峨小学,地震过后一年就重新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宽大的运动场、成行的绿树,学生们惊喜不断:“像是在一种梦境里面,很壮观、很美丽。我觉得新学校很漂亮,谢谢叔叔阿姨。”

  和向峨小学一样,医院、幼儿园等公益场所率先开建,并且都是按照7级抗震标准建设的。用灾区群众的话说,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而地震中心映秀镇,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一栋栋具有藏族特色的农家小楼连在一起。漂亮、整洁的村貌,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跟城里的小区没有什么区别。老街村42岁的村民黄昌英搬进新房子一年多了,看着家里已经配齐了的彩电、热水器、家具,她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记者:这是卫生间?还配洗澡的?

  黄昌英:哎,这是卫生间,自己买的。”“用这个烧热水?”“哎,热水器烧热水,这个洗衣服。”“啊,洗衣机。”“这些以前还是有,房子比原来要好点。”“现在房子比以前要好点。

  像黄昌英一样,四川530多万受灾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都搬进了新房子,房子不仅比以前的大,卫生条件也好,很多灾区还把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受灾群众家门口,让灾区群众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灾区重建不仅是重建房子,也不仅是改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给灾区群众谋生计,解决他们长远发展难题。汶川县水磨镇农民远学才,就把当地的特色饮食“九大碗”搬进了自家楼下的临街铺面,每个月纯收入就达一万多:“以前就是靠种地、打零工,现在自家当老板,现在工人是六个,一个月就要九千接近一万的工资,然后下来有一万多块钱利润。”

  在灾区,一批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业、手工业也成为农民富裕的主要途径,汶川的大樱桃、雅安的茶叶、绵竹的年画早已经成为品牌俏货和“挣钱源头”,100多万受灾群众搞起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近17万受灾群众在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等恢复的产业中,找到了新的出路……160万灾区农民通过政府培训得以再就业,他们的“钱袋子”在政府新规划和支持的这些产业中,越来越鼓。

  中央台短评:重建新家园 点亮新希望

  撰写:赵九骁

  春秋三度,日新月异,凝聚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牵挂与支援,地震灾区群众用不屈的意志,在山河破碎、疮痍满目的土地上,重建起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

  灾后重建,第一标准是民生。如今,在汶川、北川,在陇南、汉中…..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房中,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以往的民生“短板”,在重建中实现跨越。

  灾后重建,第一要务是发展。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优化升级的工业布局,环保绿色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让灾区的经济不仅“强筋壮骨”,更是“脱胎换骨”。

  灾后重建,第一启示是信心。抗震救灾时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恢复重建时我们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强与智慧,能创造出应对灾难、浴火重生的伟大奇迹,也一定能点亮希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邵立肃 刘涛)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陈佳慧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