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台湾文创节庆活动退烧 文创,遭遇了什么?

2016年08月21日 09:31: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本周,2016宜兰国际童玩节落幕,这个被誉为台湾最成功的文化创意活动今年入园人数为历年最低;同时,嘉义市的“KANO一夏”嘉年华系列活动开幕,也冷清到“垃圾桶里都没垃圾”。文创产业是台湾的骄傲,台湾上世纪90年代就力推文创概念,2002年将文创列为“发展重点计划”,2010年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但努力了20年,不少文创节庆活动的光环却已失色,文创,遭遇了什么?

  食洋难“化”

  当文创成为朝阳产业,台湾各县市都依托特产、环境、宗教、民俗等元素打造了大型节庆活动,柿饼节、假面节、烟火节、鲔鱼季、石雕季等达100多个,台湾每年出版的观光年历主要介绍每月的节庆活动。记者曾经探访苗栗国际假面节,这个活动的设计依据为苗栗有木雕、制陶等传统产业,生活在苗栗的客家人在祭祀时还保留配戴面具的传统,假面艺术节可彰显苗栗的传统产业与客家文化,促进产业发展,吸引旅游人潮。但记者在园区却难以找到苗栗元素,从展品到纪念品到表演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假面具,连小吃都是“洋货”,“国际”分量很足,但文创呢?不能说办个大集就是文创吧?

  宜兰的国际童玩节也很“洋”,既然有“国际”二字,每年都请来各国的表演团体,展览、演出、互动游戏要热闹一个夏天。1996年首届童玩节大获成功,之后成为宜兰县最重要的活动,带动宜兰民宿业迅速发展,掀起了宜兰旅游业的高潮,2002年童玩节曾吸引90多万人入园。可叹近几年童玩节人气直落,今年举办50多天只有37万人次入场。有人分析是因为内容重复,童玩节不再有吸引力。但也有人指出有些儿童游戏能受到一代又一代人喜爱,为什么巨资打造的童玩节却如此“早衰”?究其原因,泊来的洋文化会满足猎奇的心理,但难以保持长久魅力。专家指出,节庆的文创必须吸纳当地的文化元素,深入民间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生活水平相联接,才能达到“产业”的规模。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