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经济学人杂志:保守的囤粮思想在中国重回时尚

时间:2008-04-23 14:04   来源:中国网

英国《经济学人》2008年4月17日文章:中国的粮食供应

  不必拉警报,但一些中国人仍敲响了警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对河北农村的一次视察中说。但一些官员却担心如何保证中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并躲开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温总理的讲话意图平息公众对世界其他国家食品价格上扬的忧虑。近几个月中国的食品价格迅速上涨,但主要影响在肉制品。除了占本土消费很少的高品质进口货,米面价格增长幅度不大。中国粮食需求90%靠自产。

  由于国际稻米市场相当紧张,官员们对长期以来强调粮食自足政策颇有点得意。这使得政府能够保持国内市场相对平静。年初,政府为了控制需求,开始通过进口配额和税收来控制粮食出口。并承诺继续对香港供应粮食。但现在那里的进口商不得不保证他们不会再转出口。外交人士说中国的谨慎已经影响了朝鲜粮食的进口,朝鲜是中国的老盟友,非常依赖粮食进口。救援人员说朝鲜面临着自上世纪90年代大饥荒以来最严峻的粮食危机。

  温总理再次保证中国不缺粮。自2003年粮食产量下跌,政府重新调整政策来鼓励粮食生产(如图)。政府大幅提高农民补贴,并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政府还做了从免税到免费教育的其他许多工作。今年政府对农村发展——包括教育、福利和补贴在内,投入增幅30%接近800亿美元。

  上个月温家宝甚至透露了一个国家秘密:中国粮食储备达1.5-2亿吨,相当于年产量的30-40%。官员注意到中国的粮食储备和消费比率要比联合国粮农署规定的全球粮食安全底线17-18%高许多。

  但并不是人人都深信不疑。官方媒体报道在靠近香港的广东省,一些人开始囤积大米。3月份,高级农业专家袁隆平就指责一些地方官员夸大了粮食储备量,只是为了从粮食储备中得到更多补贴。《中国日报》评论认为控制出口反而会刺激走私。还有些人担心南方的严冬和北方的春旱会对今年粮食产量有影响,化肥价格和其他农资涨价会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

  官员承认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可耕种土地缩水,要维持粮食自足越来越艰难。2006年官方表示,为确保“粮食安全”所需耕地至少为1.2亿公顷。那时就已警示中国正接近“红色警戒线”,只有1.218亿公顷可用。对地方政府来说,在耕地上搞建筑常常就是赚钱机器。中央政府对此实施的控制措施并未奏效。一些中国评论家表示这条红线已被跨越:一些注册的耕地实际上已被挪为非农用途。

  中国粮食政策要求95%粮食自足,长期以来就有争论说该政策是否太保守。但如今,保守的粮食思想又重回时尚。(翻译:齐磊)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