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追踪航母,我从6年前的大连造船厂开始

2017年04月27日 08:38:31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编者按:从开工到下水,中国的首艘国产航母仅用了3年多时间,这样的发展速度让所有国人对中国航母的未来充满信心,4月26日的下水仪式因此成为全国的大喜事。为了这个时刻,中国已经积淀了太长时间,经历了太多不易;这个时刻,承载着几代人的努力、心血与期待。中国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航母之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感受。航母专家李杰、台湾军事评论员陈国铭与《环球时报》一名多年跟踪报道航母的记者讲述了他们各自眼中的中国航母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中国航母的那些故事。

  站在大连香炉礁的海边公园,遥看5万吨级的巨型战舰,耳边不断传来各种点评,有的浅显,有的精彩。对于航母,我绝对谈不上对其有多么专业的研究,只是作为一名记录者,一名进行了6年跟踪报道的记录者,对它有一些特别的感情。

  借助网络的力量,我才确切知道自己和航母的缘分始于2011年。彼时停靠在大连造船厂里的是尚处于改造阶段的辽宁舰。当时对于航母的认知,还停留在它是“百年梦想”“大国重器”之类的书面诠释。那时候,头脑里装着这些闪烁着光芒的字眼来到大连,站在岸边去看那艘巨型舰船时,心里的落差却极大。回想起原因,一是距离太远,航母的雄伟无法在视野中呈现;二是因为那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庞然大物,没有动感,而且我无法近距离感受它。

  作为一名记录者,对辽宁舰、首艘国产航母的进展一直很敏感。这种敏感与关注源于历史的注解、专业的定义、专家的解读,以及世界最强军事国家——美国的航母在世界各地游弋的身姿。但这些来自外界的画面与声音,它们折射在我的脑海里时——一个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的脑海里时,航母的“伟大”只是一种概念。

  幸运的是,跟踪报道中国航母的第6年,终于有机会来到辽宁舰面前,登上它,了解它,“伟大”不再遥远,变为我内心真正的认可。近距离接触航母,震撼首先来源于感官,首先是人立于其下顿感自身渺小如蚁。被容颜震撼后,内涵决定了是否能对其维持长久感情。听航母人讲述他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到管理有方、训练有序,他们有哪些新理念、新做法,能切身感受到海军官兵的职业素养。透过他们,我感受到了航母自带的“贵族”气息。这种“贵族”气息是先进,是科学。海军官兵的训练与管理,处处体现对规律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是热爱、奉献还是牺牲,都是真实动人的。或许,这正是美国航母定期对公众开放的原因。真正的热爱一定要通过亲密接触,对航母和军人的理解也一定要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了。一名朋友说,下大饺子振奋人心,但需要冷静看待如何把饺子煮熟煮好,再搭上丰富的配料,使之成为可口的大餐。

  官方的新闻通稿言简意赅,但可以感受到,看似一句平常的话,背后有多少细节,有多少不易。虽有不易,但所有人都乐观地表示,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科研者在为技术扫除瓶颈,一代代航母人在燃烧年华,舰载机飞行员一次又一次地在刀尖上跳舞。

  还有那么多热情的民众。在国产航母下水的现场,专门过来一睹航母风采的人有老有少,每个人都表达着对航母的喜爱,谈着中国航母的未来。我被这份热情感染了,他们传递出来的,或许就是一种爱国精神吧。

  阳光,蓝天,白云,海边的民众。这份宁静和自由,与旁边满是红旗飞舞的航母看起来如此和谐。这刻我才明白,什么是“能战方能止战”。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