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昌德松家庭:退休教师自掏腰包,建社区书屋和文化胡同

2017年01月25日 14:10:48  来源:网信山东
字号:    

  昌德松是青岛市莱西市院上镇中学退休教师,2001年起,他和老伴儿开始创办文化庭院,积极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在粉刷后的墙上书写古今诗词、格言名句、绘制壁画等。2008年奥运会期间,昌德松自掏腰包买来石灰和涂料,将门口长120米的小胡同粉刷一新,并亲手在墙上描绘奥运知识,被邻里街坊称为“奥运胡同”,慕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这条文化胡同仍是莱西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昌德松老人和在他家里办的社区书屋

莱西市水集街道的永兴街社区文化胡同口

  2010年,昌德松一家正式办起了社区书屋,昌德松将自己上千册藏书整理出来,免费借阅。他还自掏腰包购买新书,几年间花去近2万元退休金,免费供小区居民和学生借读。这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里,摆满了历史、文学和少儿等各类书籍,每天都有居民和学生前来借阅,借读的“会员”也超过了2000人。有的居民和学生受老人的影响,将自家的图书送到书屋,和大家一起分享,书屋发展至今藏书已超过3000册。看到邻居们支持自己的书屋,他也十分高兴,“很多中小学生,父母都是上班族,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退休后我经常梦见自己又回到讲台,给孩子们上课,教学近40年,总感觉没干够,现在虽然不是站在讲台上,但是只要有心,同样能发挥余热。”昌德松说。

  北京领奖归来,昌德松老伴张英难抑激动心情 2016年12月13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刚刚回到青岛的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张英,今年67岁的张英是昌德松老人的老伴。回想起12日在北京被表彰的一幕,老人仍然十分激动,“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受到习近平主席和刘延东副总理的接见,我是第一次去北京,就经历了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事,一辈子也不会忘。”

  张英告诉记者,1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们的时候,表彰讲话让她倍受感动和鼓舞,“习主席说家和才能万事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家训很重要,我就由此想到了我们家。”张英说,在他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对孩子教育严格,一直秉承诚信、助人的家人,孩子成年后对他们也十分孝顺,最好的证明是无条件支持老两口的校外教育事业。

  “这次得了奖,感到很自豪,也有了更大的动力,人老心不老,下一步要做得更好,继续发光发热。”张英告诉记者,文化胡同、社区书屋等是她和老伴共同的事业。

  此次北京之行,张英也略带小遗憾,“接见的时候我站在第四排,没能跟主席握握手。”张英接着说,“不过随后刘延东副总理接见我们的时候,我跟她握手了,感觉很幸福。”

  获得了这份殊荣让张英高兴不已,但她称离家好几天也惦记老伴,临行前她特意嘱咐女儿、女婿好好照顾老伴,得知女儿每天都去给老伴做饭,女婿每晚都去守护老伴过夜,心里才放下心来。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00户文明家庭受到表彰,莱西市的昌德松家庭就是其中之一。究竟什么样的家庭能够当选“全国文明”,13日记者赶赴昌德松家中,通过熟知这位老人的邻居的讲述,揭开了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传承家风家训的“文明密码”。

  百米长的胡同, 墙上手绘“教育小百科”

  2016年12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莱西市水集街道的永兴街社区。老旧的居民楼中间的一条小巷,出现一个红色的牌子,文化胡同,就是这了。小巷长度100多米,两侧墙壁上全是老人的作品,手绘的宣传画、手制的宣传栏、道德文明标语、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铺满了两面墙壁。更多的内容则是宣传青少年安全教育、道德文化教育,以及遵法守法、诚信友善宣传等,像是印在墙上的“教育小百科”。

  敲开一扇铁门,戴着棉帽的昌德松老人微笑着主动伸出手打招呼,尽管已经85岁高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还未踏进正屋门,记者被眼前这个面积约10平方米的小院吸引住了,头顶搭建起的阳光房可以避免风吹雨淋,四周墙壁上也全被文字和绘画占据,既有栩栩如生的虾,骄傲挺拔的孔雀,还有童子戏鲤鱼图,更多的则是关于青少年教育的名言警句。

  放弃出租 平房改建社区书屋

  昌德松老人居住的是一楼带小院的老房子,临巷的一间平房,就是他在家里办的社区书屋,书屋面积约20平方米,四周靠墙摆放的书架就占了约三分之一地方,书架上摆满了图书,按照类别,老人分别用红纸条标注现代文学、历史、综合等标签,方便孩子们取阅。一旁的小桌上,满满两大铁盒里装的都是来此借书的孩子们的借书证。“社区书屋是2010年办起来的,有我自己买的,还有很多是别人捐过来的,有各种图书4000多册,平时放了学或者到周末,来借书看书的孩子非常多,家里就热闹了。”老人说。

  然而,当年这间社区书屋建起前,曾险些被出租。“当时我做文化胡同刚开始没几年,老伴看着我挺辛苦的,一开始不大同意再办社区书屋,担心我身体,我跟老伴沟通后,她才放弃了出租,专心做成书屋。”老人说,如今,在日常对文化胡同和社区的维护中,老伴成了他最大的帮手。“这次去北京领奖,老伴让我去,但我考虑以前去过北京领奖了,老伴做了很多贡献却没去现场受表彰,这次就劝她去了,让她也高兴高兴。”昌德松老人笑着说。

  文化胡同成了 大家一起维护的“大事”

  走进老人家的正屋,屋内条件虽然简单,但文化气息十足,感觉十分温馨。电视背景墙上、壁橱上,都挂着老人的书画作品。在跟老人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老人从1954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在院上镇中学教授语文和美术,直到1993年才退休。退休后,老人经常被邀请给周边学校、社区写教育标语,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正式办起了文化胡同。

  8年来,文化胡同的内容已经数不清更换过多少次,但工作量却没有减少,“去年文化胡同又往西拓展了100多米,有了条西文化胡同,这是我当年的一个学生任美玉帮忙建起来的,她也是退休工人了。”老人说,由于个人精力有限,他早年的学生、周围学校的老师都会经常来帮他更新文化胡同宣传内容,经常有邻居送来装修剩余的涂料,还有人路过时主动帮忙粉刷墙壁,文化胡同成了大家一起维护的“大事”。

  “文明赢得尊重, 对他再合适不过了”

  老人的老伴张英是从一家制药厂退休,今年67岁。两人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像老人一样,他的儿子和小女儿也是教师,儿子在青岛第三中学教书,休息时间来看望老人时,儿子都会巡视一遍文化胡同,帮忙打扫卫生,修补下宣传内容。老伴和孩子的支持,让老人有了不竭的动力,“我现在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已经四世同堂了,我女儿家的孙女、外孙女都十几岁了,等不了几年就变成五世同堂了。”老人笑着说,在他这个大家庭里,家庭气氛非常和睦,所有家庭成员一直都遵循他倡导的“诚信、助人”的家风家训,一家人聚餐时,聊得最多的也是老人坚持下来的校外教育事业。在他的影响熏陶下,孙女和外孙女也都表现优秀,成了他的骄傲,“孙女已经工作了,是一名翻译,外孙女在上高中,都是好孩子。”老人说。

  在老人周围邻居的眼里,昌德松老人一家让人尊敬、羡慕,“都说文明赢得尊重,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住在胡同里的67岁的居民邵吉良告诉记者,老人为了文化胡同非常尽心卖力,“那么大年纪的人了照样爬梯子手写板报,我们看着都担心,之前好几次他从梯子上摔下来,养好伤继续干,确实让人佩服。”邵吉良说。

  58岁的耿香兰说起居住的胡同文化氛围也连连点赞,她告诉记者,文化胡同周边住着的数百户居民,在老人的带动影响下,关系都很和睦,极少出现纠纷等现象,见面热情打招呼的多了,互相帮忙的多了,做事讲诚信的多了。耿香兰说,她的外孙女今年11岁读初一,为了让孩子也受到文化胡同的教育熏陶,女儿特意把孩子送来自己家。

  记者在文化胡同里采访时,在莱西市第四中学读初二的张宇轩中午放学回家,跟小伙伴们走在胡同里左顾右盼,远远看到昌德松老人后,几个孩子快跑几步,隔着大老远就喊“爷爷”,询问老人有没有吃午饭,关照他天冷多注意身体。张宇轩说,他经常到社区书屋借书阅读,在好多同学的心里,昌德松就是他们的偶像。

[责任编辑: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