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北京环保局: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国大使馆“眼色”

2011年11月01日 08:54:43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    

  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直面网友质疑

  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别人“眼色”

  雾是否就是“污染”?北京是否会成为雾都?北京市环保局官方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为何与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有出入?昨天,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微访谈直面网友质疑,并坦承北京的空气质量“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但需继续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雾天并非就是污染天

  连续几天的大雾天气让市民非常揪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昨天,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全市轻微污染,仅有平谷区平谷镇空气质量为良。

  网友提问说:“连续大雾导致空气质量很差,大雾天是不是就意味着污染比较严重?”杜少中解释说,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积累了污染物才会影响空气质量。从一个具体时间节点看,环境质量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比如每遇季节交替,静风、逆温、低气压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易积累不易扩散,形成污染天是完全可能的。

  数据不能看别人“眼色”

  微博上有多位名人转发了美国大使馆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该数据明显高于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以昨日为例,美国大使馆监测到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307,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257,而环保局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32。

  对此,杜少中明确表示,大使馆(美国驻华大使馆)数据一再申明是内部使用,“我们用一把尺子,量了十几年,结果已经说明两点:一、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二、跟更好的比差距还很大。剩下只有一条:就是继续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现在的排放量还是太大。”针对有网友提出的“WHO规定PM2.5安全指数为10”,杜少中回应称没听说过这个标准,北京昨日PM10以下(含PM2.5)的颗粒物是131。

  杜少中表示,前些年本市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今后肯定还会监测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但必须记住的是,这些改变唯一的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