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版《红楼梦》搞海选是恶搞

时间:2010-05-17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日前刊文《昆曲版<红楼梦>搞海选是恶搞》说,大小荧屏、新老导演,海选游戏泛滥中国影视界。这个时候,昆曲版《红楼梦》还搞海选,就有东施效颦之嫌,还不仅仅是个追逐流俗的娱乐噱头,还折射了中国影视界普遍存在的浮华浅薄。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红楼梦》在中国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人要用昆曲演绎《红楼梦》。昆曲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古典文学名著的《红楼梦》联姻,按理说是珠联璧合。可是,这样的强强联合也要搞海选演员的噱头,给人的感觉就是,俗!而且是俗不可耐。

  人们记得,新版《红楼梦》自2006年就打出了从全国到日韩的海选“金陵十二钗”的旗号。期间导演更替,是非不断,虽然挣足了娱乐看点,但也过度消费了公众期待。至今,新版《红楼梦》还是犹抱琵琶,没能给观众见面。

  影视界海选故弄玄虚

  紧接着,大小荧屏、新老导演,海选游戏泛滥中国影视界。在此情境下,无论是张纪中的新版《西游记》,还是张艺谋的《山楂树》,所谓海选就成为影视界故弄玄虚的八卦,没有了刺激公共娱乐的心意。这个时候,昆曲版《红楼梦》还搞海选,就有东施效颦之嫌。

  更重要的是,昆曲不比电视剧,这个诞生于元末明初、原本属于文人雅士阶层的娱乐形式,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衰落。20世纪50年代,如果不是一出平民化的《十五贯》,昆曲说不定在中国就呜呼哀哉了。目前,中国昆曲剧团不过6个,从艺者只有600人左右。如此境况,怎么称得上是海选?

  折射影视界浮华浅薄

  还有就是,《红楼梦》结缘昆曲,也未必一定能成就一段文艺佳话,反而会成为一场让外行看热闹的肥皂剧。还记得青春版的全本昆曲《牡丹亭》吧,55出演下来要10天10夜,即便是节本,也有9个小时。全本昆曲称得上是自《十五贯》救命之作以来的大制作,但是这个大制作不仅未能使昆曲繁荣昌盛,却重新使之成为现代文人雅士演绎包装的禁脔。所以,即使昆曲《牡丹亭》场面豪华,剧情冗长到破纪录,但对昆曲而言不过是短暂的兴奋剂,无法遏止昆曲成为博物馆艺术的衰落势头。

  更何况,即使是全国海选,由于专业所限,使得哪些追赶潮流的80后、90后门无法参与这个游戏。结果只能是600个专业演员的自娱自乐。

  昆曲版《红楼梦》的海选演员,还不仅仅是个追逐流俗的娱乐噱头,还折射了中国影视界的普遍存在的浮华浅薄。

  一是缺乏原创激情和灵感,总盘桓于名著故文,流连于翻拍、戏说,不惜巨资投入,追求形式主义的艳俗,使经典的魂魄流失,只求满足现代人快餐消费的娱乐心理。四大古典名著无不陷入这样的娱乐漩涡,演绎着从资本到利润的功利模式,名著成为名利的载体凭借,经典变成精明的牟利工具。文化人则已化为“资本操纵下的奴隶”。缺乏创意灵感只知吃祖先作品的影视界是没有希望的,难怪一部《阿凡达》就让几乎所有的中国影视导演自惭形秽。

  二是经典名著被现代人随意地进行跨界艺术的实验,怕是误导后人。对于原著解读,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莱特是符合艺术欣赏规律的,但是一部《红楼梦》有N种多元演绎的影视剧,衍生出众多只知影视不知原著的“红迷”来,这就阻断了大众阅读联通经典的管道,误入了浅薄理解的歧途。

  我看四大名著,影视和戏曲演绎已经够多,艺术家们就不要再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了。有能力,也搞一部《阿凡达》出来。(张敬伟)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