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十九大回声|大家谈】十九大后中国将续写经济发展新传奇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0月25日 13:28:00A

  党的十九大于10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闭幕,盛会圆满成功。每五年召开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历来都是外界了解中国各项改革的一扇难得的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成就,各项改革逐步推进,这些改革正在由一个一个单个“拳头”逐渐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在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作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的中国经济,其“一举一动”自然引起重大关注。

  供给侧改革逐步完善

  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底首次提出以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现路径逐步清晰,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了持久动力。如去库存、去杠杆和降成本方面效果初显。据清晖智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减少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去产能,倒逼产业升级,涌现出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过去的调控过度行政化,在去产能方面过度注重去产量,在一些机制体制的调整上还没有全面展开,市场难以形成均衡的良性循环。第二是在去杠杆方面收效还不是特别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杠杆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三则是去库存方面没有完全破解房地产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房地产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这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引领供给侧改革由“攻坚”到“深化”。

  金融改革迎来新声音

  在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仍然是主旋律的前提下,金融稳定将是中国最高政策目标。而且已经成立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也将逐步开展一系列改革,这也足见中国高层对金融稳定的重视。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金融改革已经卓有成效,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建立;以及金融监管取得多方成效:投资环境更为公平、规范等。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相信中国金融的改革也将迎来新的声音。

  除了加强金融稳定仍是主要任务以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和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体系的市场活力、国际竞争力、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防控金融风险能力等也将会是金融改革的重点。

  另外,我们都可以看到,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要求政府支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以及相关的监管条例的逐步完善等。而这也是促使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具体和重要的措施,最终也是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国改传递积极信号

  目前,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形成,改革试点、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国企改革步伐稍稍落后于行政改革,但今年以来的一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传递出了积极信号,十九大后这种趋势有望延续。

  值得欣慰的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行业,已推动两批共19家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第三批试点企业正在研究确定中,下一步国资委将以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国企改革。

  上海自贸区更进一步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改革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在2017年9月末迎来了自己的4岁生日。4年间,自贸区范围从28平方公里扩大至120.7平方公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2013版更新到了2017版。

  上海自贸区始终敢为人先,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诸多披荆斩棘的“第一”彰显出上海为国家战略探新路的勇气。不仅如此,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投资管理改革创新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更重要的是,在上海自贸区的带领下,辽宁、浙江、重庆等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我国的自贸区战略进入3.0阶段。这也实现了上海自贸区当初成立的初衷——“改革试验田”。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上海自贸区取得的成果已成为过去,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服务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如服务于一带一路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深度合作、互联互通;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以及人民币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跨境资本融资及离岸业务一揽子结构性税收政策等以及健全有效的资本跨境流动监管体系,真正服务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等

  另外,自贸区还应将进一步促进制度创新,形成新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促进当前政府提倡的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以此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一带一路”持续惠及世界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再次出访东盟时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4年间,中国与许多国家发展战略实现顺利对接,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清晖智库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已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

  例如在金融支持上,率先成立了亚投行,亚投行是“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随后,又带头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一银行和亚投行类似功能,能够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提供贷款。“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而包容的平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实现共同繁荣。

  因此,十九大后,继续建立长效化政策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之一。重点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推动区域融合,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更加便捷地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全新格局形成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至此,长江经济带改革与发展成为中国绿色健康发展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长江经济带的开拓同时打开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扇大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区域间协调发展、海内外联动融合的全新格局形成。

  当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不是空话套话也不是凭空“拍脑门”的行为。实际上,利用区位、产业、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打造横贯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集群势在必行。经过发展,目前,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更重要的是,随着上述五大产业集群逐步成型,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产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将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并继续带动相邻区域协同发展。今后,我国政府将更加着力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合理引导产业转移,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更加着重提高绿色发展质量。并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构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当然,这些都是与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中国经济稳定中发展,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有效供给,中国产品竞争力得到提升,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稳定,因此,中国出口增加是大概率事件。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实现了资本输出和过剩产能输出,不仅给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心针,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实现了内外发展的动态平衡。

  因此,在实体经济加速而金融更加强调稳健的态势下,十九大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回归到潜在增长速度,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好一点的结果。预计十九大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速或将会超出市场预期,即8%左右,收获下一个更好的五年。(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网特约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等作品)

责任编辑:张洁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