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台湾学者王正:两岸融合发展的三点思考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2月06日 10:45:00A

  今年时逢两岸开放交流30年,又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值此两岸关系承先启后的节点,有必要总结过去两岸交流的经验,并对于今后两岸融合发展进程如何增进动能和实效,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总体而言,本文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民间交流,存在着三方面问题:第一,在2008至2016年之间的两岸经贸大交流、大合作时期,由于台湾内部再分配机制没有建立完善,两岸经贸红利的分配出现不均等的现象。第二,两岸交流的实效仍需进一步提升,交流群体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第三,两岸信息传播不力。如何在台湾内部有效传播两岸正能量的信息,破除绿色传媒的垄断,对于扩大两岸交流成效十分重要。

  针对以上过去两岸交流存在的三大问题,在未来两岸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分别提出以下相关的应对措施。

  其一,两岸红利如何有效分配?

  笔者主张两岸红利未来应力求达到“精准分配”和“差异化分配”,首先应优先将两岸红利输送给坚定的统派,其次则是支持两岸融合发展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中间群体,要尽可能断绝“台独”分子一边利用红利、另一边却继续在台湾发展“台独”的机会。

  一项有效分配两岸红利、惠及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做法,是推动两岸社会企业合作,帮助台湾社会企业的产品销售至大陆市场。所谓社会企业是指运用市场化创收手段来实行社会公益、帮助特定弱势群体、或者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新型企业,通过两岸社会企业合作有助于让台湾弱势群体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两岸红利。

  其二,两岸交流如何增进实效?

  两岸交流的实效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方式、内容、参与者和带队者,四者环环相扣。在交流方式上应破除形式主义,大规模的活动场合比例应尽可能降到最低,同时增加小范围、针对性的深入交流。在内容上要与主题和参与者的对象契合,参与者不能只有台湾方而必须要有大陆方,只有体验与交流两者并重,既有体验又有交流才是所谓的“体验式交流”。

  两岸交流能否达成实效,很大的一个关键取决于台湾带队者的素质、思想和能力。好的台湾带队者则有能力随时让任何一个交流环节成为“情境式教育”的场合,随时为参与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两岸交流必须做好带队者的甄别选拔和训练培养,以提高带队者在交流中增进实效的思想意识和必要能力。

  此外,两岸交流的年龄层必须进一步下沉到中小学生,因为中小学生正值国家身份认同塑造成形的重要阶段,而进入大学之后认同一般会进一步固化,未来的两岸交流有必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从中小学生开始推动交流和培养,塑造中国记忆和正确史观,如此这些学生在5至10年后进入大学和社会,才有可能形成较为清晰稳定的中国认同。

  其三,两岸信息如何扩大传播?

  在传统媒体方面,台湾的《中国时报》和《旺报》等能够较为客观报道和介绍大陆新闻的媒体,可以直接赠阅给全台湾的早餐店。由于早餐店餐桌上报纸的重复翻阅率和翻阅人次最高,因此可以有效扩大阅读受众人数,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便能形成阅读惯性。而媒体也不会因为大量赠阅而不敷成本,反而可以因为读者扩大而增加广告收入。

  在新媒体领域,台湾所惯用的是脸书和“Line”,而大陆则习惯使用微博和微信,许多台湾朋友只用“Line”而不用微信便难以融入两岸圈子,获取更多两岸信息。未来值得鼓励大陆企业与台湾民间银行积极合作第三方微信支付,并加大在台湾市场的宣传投入与消费者激励措施,如此才能有效扩大微信在台湾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群。

  与此同理,也可以鼓励大陆各个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积极在台投入市场并购买繁体字版权,扩大各类视频在台湾的投放。此外,大陆媒体可以主动在脸书上设立粉丝专页,常态性发放各类消息,如此将有利于第一手的信息在脸书上直接进行传播。

  两岸红利分配不均、两岸交流实效不足、两岸信息传播不力,是阻碍新形势下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三个实际问题,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在政策和实务操作领域,逐一破解和化解障碍,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建立良好条件。(王正,作者为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洁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