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海峡的爱心

时间:2013-08-07 10: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3年7月15日上午,蕲春旅台同乡会参访团一行来到蕲春北部山区青石镇青石中学,与该校师生一起座谈。

  座谈会上,陈自强先生的女儿、武汉市首届慈善之星、全国优秀教师陈静一女士发表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讲话。她说:“我的父亲陈自强先生一生一直怀念家乡,当他上世纪90年代从台湾回到家乡探亲时,家乡的穷困,顿时让他热泪盈眶,当即拿出1万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学生。尽管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相比父亲对家乡的热爱,我自愧不如。他多次叮嘱我‘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抓教育;你们可别忘了蕲春,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要在蕲春教育上多做一点贡献啊!’虽然当时只有10万元人民币,微不足道,但我们是在蕲春教育最困难的时候,农民最穷的时候,这个孩子20元,那个孩子50元,事实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我们深刻体会到,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首先是爱家乡。”

  受到资助的青石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深受感染,表达了对台湾同胞陈自强先生及其儿女们的感激之情。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陈自强先生及其儿女们的撒下的爱的种子将在蕲春这片土地上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这位退休教师的助学经历背后有着一段牵动人心的家庭悲欢离合故事。   

  海外来信  

  时代的车轮,碾起无穷烟尘。几十年来,生于乱世的普通女性陈静一,同她的旅台父亲陈自强,上演了一段由隔膜到亲切的人生情感悲喜剧。

  1980年的一天,武汉市17中学数学教师陈静一在黄石的表叔特意赶到她家里,给她送来了一封从加拿大转来的书信。

  信是台湾的父亲陈自强写来的。其实,就在前不久,父亲曾写信到老家蕲春,打听她和母亲的消息,但她一直没有理会。想不到父亲费尽周折,又给她来了信。

  在信里,年迈的父亲诉说了几十年来郁积于心的负疚感。

  拿着信,如烟往事慢慢浮上陈静一的心头,逝去的40多个春秋,仅有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点一滴,汇聚起来。   

  心灵隔膜   

  陈静一出生于1937年10月,其时正是“七七事变”后不久,除了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饱受战争之苦外,她和母亲还要承受家庭不幸所带来的苦痛。

  童年时期的陈静一只见过父亲几面。父亲陈自强是汤恩伯部队的一名军官, 1914年出生,早年读私塾,1928年在蕲州启明中学读书,后毕业于中央军需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日,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后被选派在重庆后方联合勤务总部军校学习,毕业后任后勤总部经济处少校科长。旋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任鲁苏皖豫边区总务处长,后晋升陆军少将军需处长。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督运粮食、军械,往来前线,为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主力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不久,多年来行踪不定的父亲又另娶妻室,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陈静一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曾逃难到贵阳、重庆,其间母亲曾在纱厂做过女工。回到武汉后,母女俩靠在武汉的姑妈救济维持生活。

  解放战争后期,父亲把祖父母接到上海。1949年5月,父亲离开前妻及年幼的女儿陈静一,去了台湾,一直在军界服役。退役后,即在台兴办实业,先后创办拔提书局、义民制袋厂、天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除长女陈静一为原配骆氏所生外,在台期间,他继娶姚榴新女士,生子女6人。  

  1951年,父亲曾托人带来口信,让女儿陈静一和姑妈绕道香港去台湾,但绝口未提让母亲也去。正在读初中的陈静一早已视父亲如路人,更不愿丢下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的母亲。最后,姑妈走了,陈静一留在了母亲的身边。此后近40年,双方音讯断绝。 

编辑:郭庆娜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