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熟悉的陌生之所(二)

时间:2012-04-05 13:2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台闻乡音叙乡情

  抵台后的当天下午,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我们赶往位于台北市和平东路台北市山西同乡会。同乡会的总干事李公威先生已等候多时,他退休前是报业同行,给予我们此次采访极大的帮助。在山西同乡会,我们见到了阎锡山秘书原馥庭,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同乡会前任理事长梁尚勇,同乡会理事长赵清福,台湾大学教授王鑫等。

  95岁高龄的原馥庭老人,是河津县(现属万荣)里望乡人,山西大学法律系毕业。“七七事变”前曾任高平县县长,抗战时在第二战区司令部任阎锡山秘书,1949年随阎去台湾仍任阎秘书,一直到1960年5月阎病故。原先生身在海外,心系故土,有坚定的爱国思想,一向拥护两岸统一。20余年来积极参加促进两岸交流的各项活动,多次组团回山西探亲、参观访问。老人耳聪目明,一口乡音,谈论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原先生有个女儿留在大陆,一直在老家务农,他说:“这样也好,可以平平淡淡,少了很多磨难和波折。”回想父母家人,他感慨道,“我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乡下郎中,给人看了一辈子病,一毛钱都不要。我家土地多,粮食多,我父亲就帮那些买不起药的穷人买药,干了一辈子好事。”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他情绪激动地说,“人如沧海一粟,我被漂到南海上来,这么大的波浪里,我这一颗米还在。我要感谢老天,感谢我父亲。”原先生的话,让我们禁不住泪流满面。人活百年,依然忘不了家,忘不了生养我们的父母。

  在座的人很多都是多次回乡,每次的感受不同,有欣喜有忧虑,有建议也有期待。老家在五台县的赵清福,已年届九旬,但精神矍铄,谈吐幽默,他就同乡会的构成和人员情况作了讲解。目前在台湾的山西人大约有一两万人,比起闽浙等地,人数要少很多。大多数是1949年后去台的,同乡会就是为了帮助在台的山西籍同乡们,既是一个联络站,也是一个救助机构。在阁楼档案室,摆满了同乡们捐献的书籍和资料,有需要的就可以来免费取阅,互通有无。负责资料管理和杂务的祝晓燕,是五台籍的媳妇,为同乡会服务了15年之久。

  梁尚勇先生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回忆起当年去台的坎坷经历,梁老先生感喟满怀,他当时还是学生,颠沛流离,爬火车南下,一路担惊受怕,几乎乞讨过活。若不是一个机缘巧合,在广州意外碰到父亲,一家人才得以团聚,人生恐怕还是另一番情形。讲述中,他想起一件事,说他去台后在台师大上学,时任“行政院长”的阎锡山,曾给每个山西籍的在校生价值二两金子的补助,他用这笔钱买了一辆脚踏车,在当时可是莫大的奖励了。

  世事沧桑,老一辈的人有很多已过世,在场的地质专家王鑫教授就是山西籍的第二代。王教授的老家是晋中市昔阳县,他因为哥哥姐姐在老家,曾多次回乡探亲,对故乡印象极深。他一开场就讲到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者是山西人元好问,表达了强烈的乡土观念。之后,他还介绍了很多在台的山西籍名人,他们都是山西人的骄傲,希望有机会能将他们一一介绍给家乡父老。最后,他从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学角度,为山西的资源开发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年轻人的炫耀性消费和资源的无节制开采,都是不可取的。(作者:王玉怀 周俊芳)

分享到:
编辑:李瑞艳

相关新闻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