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滚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敦煌”——“丝路拾珍”台湾巡展侧记

2018年09月04日 16:19:2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10月12日,观众在参观敦煌文化艺术展览。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第一次亲眼看到飞天图,柔美流动的线条让我印象深刻,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爱敦煌艺术。”中兴大学中文系研一女生李思洁说。

  17日,由宋庆龄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和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来到台湾巡展的最后一站——台中,将在未来两周多的时间里向中兴大学师生和台中市民,展出40余幅大型石窟平面壁画及2座佛像文物复制品。

  地处苍茫大漠的敦煌石窟,记录着上下千年的美术工艺与宗教信仰,承载着漫漫丝路的东西文化与民族风情。这是两岸恢复往来30年来,以敦煌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展览首度走进台湾高校。

  李思洁早早来到位于图书馆7楼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趁着人少,可以尽情饱览敦煌艺术魅力。”她与大部分台湾年轻人一样没有去过敦煌,有机会看到用数字技术精细复制的石窟壁画,从故事内容到绘画技法都引人入胜,“没想到敦煌艺术是如此丰富”。

  “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分为4个部分。其中,“漫漫丝路”以照片、图表等形式介绍丝绸之路起源和佛教发展简史;“庄严佛宫”展现了敦煌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数十幅壁画,包括故事画、尊像画、经变画、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敦煌万象”介绍通过壁画所折射的各时代世俗生活风貌,包括婚嫁礼仪、五行八作、天文历法、度量衡等;“沙漠瑰宝”则详细解释了敦煌石窟的制作工艺、绘制材料和开凿因缘。

  为适应年轻人的观展偏好,主办方制作了4段影片在展场循环播放,分别介绍敦煌今貌、岩彩颜料制作流程,以及“舍身饲虎”“降魔成道”经变画的观赏方法。参观者还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听取展品说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敦煌。‘丝路拾珍’恰似打开了一扇门,不必远去西北就能近距离观摩敦煌。期待同学们通过这样难得的直观感受,对敦煌产生更多亲近感和更大的学习兴趣。”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林仁昱说,这对于从事敦煌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而言,弥足珍贵。

  林仁昱告诉记者,他从硕士阶段就开始研究敦煌佛曲歌赞,直到拿下博士学位。“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以毕生精力投身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我们非常希望敦煌学研究能在台湾发展壮大、代代传承”。

  从10月11日起,“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开始了近两个月的校园巡展。从位于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到南部的屏东大学,巡展备受关注。据统计,迄今已有4000多人次参观展览。

  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连连表示,展出的效果和受欢迎程度超出自己的想象。在台北,一些民众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前往参观,探讨敦煌知识、艺术,连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在南部的屏东大学,原定周末两天休展,但在师生、市民的热情要求下,主办方加展两天。

  “敦煌的成型得益于不同文化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如果闭塞保守甚至排斥,就不可能造就璀璨的敦煌艺术。”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敦煌艺术进校园’,面向年轻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达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丝路拾珍’是第一次在大陆以外地区举办的校园展览,希望可以将敦煌带到台湾年轻人的面前,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敦煌。”

  至12月4日,“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将在台湾落下帷幕。“展览串起的两岸‘心灵丝路’却不会中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丁杰说,两岸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有志推动文教交流的两岸机构将再接再厉,举办更多精彩活动增进“两岸一家亲”。

[责任编辑:李典典]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