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

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

2017年05月17日 16: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系统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布局,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实现路径。我们要以讲话精神为遵循和指南,把握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更好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各方面工作。

  (一)

  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是要有宽广的历史视角。从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也表明,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是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二是要全面认识成就与不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在加强和改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这一问题上,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深刻领会“两个不可替代”和“两个更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两个不可替代”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更加”即: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两个不可替代”与“两个更加”深刻揭示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二)

  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有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也必然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及时澄清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列举了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说教论”,以及“三化”(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三失”(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现象,这些重要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是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所谓“清醒的理论自觉”意味着真懂真信。“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谓“坚定的政治信念”意味着能正确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又明确与各种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划清了界限,也对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更高要求,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澄清思想迷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信仰者、践行者,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

  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布局,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的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布局。首先,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其次,要重点把握3个层面6个特性。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为了讲清楚这3个层面6个特性,总书记还专门论述了把握好3方面资源的问题、推进理论创新的问题、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问题,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可以说,对这个战略布局的精辟论述,高度凝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思路、主要方面和任务要求,其一大亮点在于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世界发展提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反过来,“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在被世界更多地感知后,必将更加坚定我国学者文化自信,为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强大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重要论述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根本指导。

  (四)

  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实现路径,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又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二是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三是要抓好队伍建设、切实尊重人才。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是要提倡理论创新,鼓励大胆探索。五是要解决好学风问题。总书记对上述问题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实现路径。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袁赛男 冯建辉)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