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两岸金融合作新进展(三)

2013-05-07 09:32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林天泉

  台湾方面近年来提出的金融发展总体战略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没有再提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这对台湾金融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关系到两岸金融合作的发展方向。

  早在1995年,台湾当局出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中,就提出过推动台湾发展成为包括"亚太金融中心"在内的6大专业中心,当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但18年后的今天,审视这个计划无疾而终的原因,最关键的地方,乃是当时李登辉主政的台湾当局放弃了以大陆为主要腹地的台湾经济发展规划,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提出也严重恶化和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恢复"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相继签署18项协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为台湾重启"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8年6月台湾行政部门提出:台湾当局将推动以"亚太金融中心"计划为重点的"第三次金融改革"。与民进党主政时推动的两次金融改革不同,"三次金改"以不限时、不限量、不限对象方案,配合赋税改革,推动金融机构整并,强化银行竞争力,吸引外商投资。当年8月台湾当局通过的"亚太金融中心推动计划"中,确定了"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亚太筹资中心"、及"亚太金融服务中心"三大目标方向,具体包括短期(57)、中期(115)、长期(45)计划共有217个。三大中心的衡量指标是:"亚太资产管理中心"要求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总额从11.6万亿元新台币增加为20.6万亿元新台币,相当于新加坡及香港的资产管理规模。"亚太筹资中心"要求上市上柜家数能由1,260家变为1,741家,上市上柜公司总市值在全球排名能从第19名进到第16名,岛内金融机构放款总额由18.4万亿元新台币升到23万亿元新台币。"亚太金融服务中心"要求至少有3家全球前100大金融机构在台设立营运总部。以上目标均以4年为期。2009年4月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受访时还提到台湾要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要靠"第三次金改"。

  不过,由于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台湾当局也开始对"三次金改"持谨慎态度,对"三次金改"以及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不再提及。

  2013年3月18日,台湾《经济日报》以"启动三次金改刻不容缓"为题,要求岛内金融业加速整并和结构调整,与国际全面接轨。其背景是:随着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台湾金融业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主张,并得到岛内各界的积极而广泛的响应。不少人认为台湾可以抓住大陆经济迅猛发展及人民币跨境使用急剧扩大的有利契机,推动台湾建设成为期待已久的"亚太金融中心"。

  不过,对于台湾是否应该继续努力打造成为"金融中心",台湾当局内部是存在严重分歧的。一种是对此持消极态度的主张,以台湾"中央银行"为代表。2013年4月1日台湾"中央银行"专门发布《塞普勒斯(作者注:塞浦路斯)纾困案之评析与启示》,提出金融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塞浦路斯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过度发展银行业,其规模高达GDP的7倍,此前爆发危机的冰岛和爱尔兰该比重更高达10倍。总裁彭淮南因此认为:较小经济体发展金融中心的经济模式存在极高风险,虽然短期内扩大金融体系规模确实有助提振经济,但会付出大幅波动的代价,如果出现美国那种"大到不能倒"的问题,就会发生"银行绑架政府"的现象,造成金融不稳定。因此台湾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应是强化金融中介融资功能,而不是打造大型金融中心。

  另一种是对台湾建设"金融中心"持积极态度的看法。他们认为银行业规模过大并非塞浦路斯金融危机的主因,新加坡银行业资产占GDP比重高达7.7倍也未出现危机,台湾该比重仅为2.84倍,且岛内几乎没有大银行,却在担心金融业规模过大是不妥当的。台湾前"行政院长"陈冲、前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金融研训院董事长许嘉栋、国策基金会财金组召集人林建甫等人都认为台湾金融业不必只是"追求平淡",而应"追求精彩",把握两岸金融开放往来契机,通过整并创造有领头效果的大型金融机构,使台湾"金融产业健全发展并提高竞争力"。"金融整并非做不可,现在也是推动整并的最好时机"。

  两种意见由于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致。笔者以为,台湾具备不少金融业大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加以利用是有些可惜了。台湾如果建设成为继香港之后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自然可以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并象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一样为当地金融机构带来庞大商机。曾任台湾"金管会主委"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胡胜正也认为:"在台湾发展人民币相关业务的雄厚基本盘与两岸政策的加持下,台湾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目前香港是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对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多个地区具备基本条件和竞争力,如伦敦、新加坡、悉尼、迪拜、东京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两会期间指出,一个地方是否成为离岸中心,主要取决于市场力量,如重要的贸易结算伙伴、金融机构需求集中等,将来全世界会有一些重要的金融中心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但这主要还是看当地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台湾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有以下优势:

  第一,台湾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人民币资金池。

  香港的银行2012年年底人民币存款近7000亿元,这个人民币资金池相当于台湾金融机构总存款(32万亿元新台币,约7万亿元人民币)的1/10,从人民币在台湾的受欢迎程度看,这一存款比例可以达到。截至2013年3月底,台湾外汇指定银行(DBU)人民币存款有185亿元,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有人民币298亿元,合计近5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资产合计近800亿元。距离7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池目标还较远,但台湾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惊人,在人民币存款业务开放第一天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只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伦敦建设了一年的资金池规模,今年底预计过千亿,潜力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两岸货币互换协议对台湾实现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大有帮助。目前中国大陆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规模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香港(4000亿元人民币)、韩国(3600亿元人民币)和新加坡(3000亿元人民币),未来两岸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可能不会低于韩国,仅次于香港。

  第二,台湾具备发展人民币相关业务的贸易和投资利基。

  目前两岸贸易规模已经达到1700亿美元,相当于中俄贸易额的2倍、中韩贸易额的70%、中日贸易额的50%、中美贸易额的35%。大陆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近600亿美元,占大陆吸收境外投资的近5%,排第5 位。这样庞大的贸易与投资往来必然对人民币的相关业务产生强劲需求。

  此外,台湾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也为发展人民币业务提供利基。与香港不同,台湾有一大批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有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产业企业,只要政策允许,这些企业有能力在台湾发行人民币相关的债券或股票。这些制造业企业本身所产生的庞大人民币需求,就足以成为拉动台湾金融业向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台湾在开发人民币计价金融商品和人民币回流方面有优势。

  虽然2012年国际上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的数额骤增近3倍,选择人民币作为收付工具俨然成为国际潮流,但目前人民币在区域内和国际上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投资渠道有限,离岸市场规模不大,在岸市场则处于基本封闭状态,资本项目管制。因此,大陆一面努力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41.3%;同时资本项目的开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包括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RFD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计价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拓宽了人民币的回流机制,而资本项目流出的渠道则包括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RODI)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RQDII)等。

  顺应大陆的政策需要,台湾可以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回流方面扮演独特角色。作为重要的人民币回流渠道的RQFII,香港是2011年才开放,目前累积额度为2700亿元,而2013年台湾一次就获得1000亿元的仅次于香港的高额度,让香港券商都直呼"有压力"。有了这个额度,台湾的人民币存款就能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渠道回流大陆,台湾金融机构可借此创造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商品。从香港的情况看,现阶段境外人民币资产还比较缺乏吸引力,台湾如能切入这一领域,发挥人民币计价金融商品的研发优势,例如两岸人口结构相似所面临的退休理财金融商品等,均有助于台湾建成人民币离岸中心。(待续)

 

(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资讯中心联系(010-83998749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