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查风暴掀出“污点律所” 呼吁改革

2013-05-30 13:56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编辑:林天泉

  5月中旬,证监会通报,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为万福生科IPO提供法律服务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存在虚假记载,违反了《证券法》等的相关规定。该律所被罚没了70万元收入,以及处以2倍的罚款,且一年内不得出具与IPO相关的法律文件,签字律师刘彦、胡筠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这是继绿大地后,证监会对律所开出的一纸更为严厉的罚单。但是IPO审查风暴并没有停止,有多方消息指出,即将到来的6月份,将有一波更严厉的IPO抽查。

  虽然,证监会近期不断释放对中介机构加强管理的讯号,但律所仍然由于总是碰到“问题公司”而一直难逃“污点中介”的质疑。尤其IPO业务量排名第一、第二的国浩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更深陷泥潭。

  “负责IPO的律所已经形成了流水线式的生产规模,包括业务、推广、公关”,现在广州一家律所任职的刘志忠(化名),几年前曾为金杜服务,但是没过多久,刘志忠就因律所风格和个人发展冲突而离开了,“在金杜,我就是一颗螺丝钉”,他无奈地说。

  其实,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双方过于紧密的委托聘用关系,已经严重影响了中介机构监督的职能。尤其是作为最后把关的律师事务所,随着业务量飙升,但专业人才与技能的匮乏,导致法律法规赋予律所“把关”的角色形同摆设。

  但律所只是IPO过程中诸多环节中的一环,其实律所频频“中枪”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两大律所屡染污点

  律所IPO业务基本上被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律所垄断,其中又以北京律所为甚。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9日,共有745家企业在排队等待IPO。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后发现,国浩律师事务所承揽的IPO项目最多,共负责89家企业的上市服务;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紧随其后,共承揽IPO项目74单。仅两家北京律所就占据了22%的IPO市场份额。但这两家数一数二的律所因业务量庞大而碰上“问题公司”,染上“污点”。

  2012年初,由国浩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承揽的冠华股份二次过会被否。证监会披露,冠华股份招股书涉嫌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

  早在2007年,冠华股份为了实现IPO、增资扩股,曾引入10家新股东,包括凌薏投资、焦庆科技、宏颂不锈钢、柳飞五金。“旧版”招股书中称,凌薏投资为季玉芳个人独资、焦庆科技法人代表为焦庆龙、宏颂不锈钢法人代表为吴江、柳飞五金为仇柳飞个人独资,并且发行前各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但是“新版”招股书却显示,这四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冠华股份高管们的亲戚。

  同样涉嫌信息隐瞒的还有浙江伟明环保,这也是由国浩律师集团(杭州)事务所承揽的IPO项目。该公司在《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总报告》中对部分重大环境违法事实未作出任何披露。经办律师之一吴钢在接到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请求时,表示不发表意见。

  IPO业务量排名第二的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也代理了一批涉嫌“隐瞒信息”、“未披露重大事项”等违规事项的公司。如2011年2月,秦皇岛港董事长黄建华因受贿罪被批准逮捕。这一案件刚好发生在秦皇岛港当时IPO报告期内,但是2012年秦皇岛港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对此并没有任何披露和说明。再如山西普德药业,该公司涉嫌以严重偏离公允价格的转股价转让股份给内部大股东。

  三个律师揽一个项目

  据不完全的数据,2012年以来从成功IPO的155家公司身上,48家律师事务所合计获得超过4亿元法律服务收入,折合每家律所平均获得800多万元的收入。而在这巨额收入的背后,几大律师事务所以一种近乎流水线的方式在运作,这种作业方式需要大量人力资源,金杜仅深圳一个分所就拥有员工400名左右。

  而与律所总数巨大相对应的是专业团队的稀缺。广州一家律所的律师却指出,“一个IPO项目往往需要5-7个人才能做好”。但现在不少IPO项目只需3个律师就能完成。

  但实际上,律所能否承揽业务并不与其从业人员、团队的业务能力水平挂钩,而是律所与券商的关系。北京一家著名律所上海分所的律师透露,任何一家中介机构先和企业接触,都会介绍另外两家。“企业一般首选券商,然后券商再把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一起找了。”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在金杜服务的74单IPO项目中,共有12单的保荐机构是中信证券以及中信建投。而中信证券又是中信建投的大股东。还有另外8单业务,金杜都是与中金证券合作的。另外,Wind数据显示,2012年国浩律师事务所近一半的业务来自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和中信证券。

  深圳一位专门从事IPO业务的律师认为,北京律所的强势本质上与“跑部钱进”没什么两样。“在北京的律所会让当事人产生朦胧的联想,江湖上,北京的律师也有意无意地宣扬自己和主管机关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另外,证券律师不需要从业资格且准入门槛低,大量竞争者涌入,导致了律所在争夺IPO项目时会大打“价格战”,为了规模放弃效益。

  刘志忠透露,2007年的时候,律所做一单IPO项目普遍的收入在100万-120万元。但在2011年国浩承揽的IPO项目中,金城医药仅支付了32万元的律师费用;到了2012年,京威股份上市时,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仅获得18万元的律师费用,占发行总费用的比例低至0.27%。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