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难承担信托责任 谁为其背书?

2013-05-22 15:43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林天泉

  中国大妈的故事仍然没有讲完,金价连续7个交易日跌去106美元之后,“她们”被套了。

  不过,更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则是,不少中年男性投资者借助双向黄金交易工具卖空黄金,上演了一场“中国大叔”为“中国大妈”复仇的大戏,据说获利丰厚。

  这可能是真的,不过很多人都坚信,这改变不了大多数老百姓在财富市场长期的弱势地位——与投资理财渠道逼仄相对应的是,民间理财投资更主要的还是缺乏安全保障。

  这种状况,随着不断发生的银行理财纠纷乃至骗案而更显严峻,人们不能忍受的是:很多导致理财产品风险的因素,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机构违规或监管漏洞。

  很多业内人士都建议中小投资者改变“单打独斗”的理财习惯,把财富管理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比如香港F&C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亚洲区总裁蔡清福最近就劝说人们将投资交给“基金管理,或者是理财方面的产品”。

  现实情况却表明,机构理财同样让人失望。

  基金年报统计显示,自2008年熊市以来的5年,基金为投资者取得的收益为-9589亿元,而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却达到1442亿元。这表明,若投资者5年前开始购买基金,持有至今不但本金出现巨额亏损,还要向基金公司缴纳为数不少的管理费。

  网上股票证券交易分析软件同花顺的统计更为不堪——截至5月14日,有多达319只产品自成立以来从未赚钱,还有613只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率在3.5%以下,尚不足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

  购买理财产品一直被认为更低风险,而大多数家庭也越来越信奉“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这使得理财市场被认为是对社会闲散资金最大的“吸金石”。

  种种迹象表明,从券商集合理财、投资公司信托理财直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人们并没有真正找到值得信赖的理财机构或产品。

  比如,银行理财产品这几年持续升温,其原因则如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彭怡所分析的——老百姓现在还是认为中国的银行不会出事,出了事也会有政府兜着,所以银行发行的产品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购买。

  就在银监会出重拳排查违规理财产品之际,中信银行不久前便爆出了理财诈骗案,该案套牢了110多名客户4000多万元资金,且极有可能追不回来。

  对于发生在银行的理财骗案,业内人士一般将风险形成的主要根源归于人们贪图高回报这一点上,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都穿着银行的工作服,天天在营业厅上班。

  如同人们总是吃到“问题食品”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金字招牌”并没有成为民间理财可充分信赖的安全背书——而在最应该被信赖的地方栽跟头,其间的“风险”似乎更具有伤害性。

  据报道,5月18日上午,有多位交通银行理财产品持有人前往上海银监局,对交通银行“得利宝·至尊18号”理财产品发行和投资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投诉。此款2011年5月19日成立的、面对高净值人群发行的银行产品,截至5月3日浮亏约16%。

  令投资者愤慨的是——该产品的亏损并非由市场因素造成,路演时曾明确提到的投资标的,没有一个真正成为投资对象。

  “看不清理财产品背后的实体经济支撑。”业内人士的这一观点,也被认为是导致“理财陷阱”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屡屡“违规”而导致高风险。今年3月底,银监会推出了限制银行理财产品“通道业务”的“8号文”,掀起了理财监管风暴,而其针对性正在于此。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表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产品销售不规范,基金、券商、保险等成为规避银信合作监管的新渠道等问题。

  他还指出,目前部分银行仍存在着不规范的资金池业务。

  舆论认为,缺乏严格监管机制以及诚信品质,使得目前琳琅满目的各类理财产品越来越难以承担投资者的信托责任,而这可能更会危及潜力巨大的理财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80万亿元。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我国的银行理财余额截至去年年底不到8万亿元,与将近63万亿元的信贷余额相比,占比不到15%。”

  延伸阅读

  战胜定存,怎样理财更靠谱?

  王奇

  股市“跌跌不休”,指数重回10年前;楼市调控不断加码,投资房产受到诸多限制;信托产品门槛动辄百万元,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艺术品市场真伪难辨,没有火眼金睛,还是得先练好内功……

  投资与理财市场行情近两年的不景气,让不少投资者开始调整收益预期,战胜定存成为许多人的目标。而目前市场上能够战胜定存的产品中,银行理财和P2P理财都品种繁多,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工薪族孙敏这几年正在攒钱买房,但房价上涨的速度远高于她攒钱的速度。她不甘心让存款贬值,在经过多方打听之后,准备用这些钱买银行理财产品。

  登录银行官方网站,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让孙敏有些发懵。她发现虽然不少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但很多标明不保本,这让她开始打退堂鼓。

  许多想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也有同样的疑惑。

  近年来,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它的火热销售令各家银行收入颇丰,这从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规模可见端倪。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2年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万余款,较2011年增加25.84%;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从时间长短来划分,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分1个月以下、1个月至3个月、3个月至6个月、6个月至1年、1年以上等几大类;收益类型上,一般分为保本保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3种类型;根据时间长短,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为3.5%~20%不等。

  “保本保收益类的风险最低,几乎都会实现预期收益;保本浮动型收益产品也大多会实现预期收益;风险最大的就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这类产品一般比较极端,年化收益超过20%也可能实现,赔掉30%也是常事,玩的就是心跳。”业内人士介绍说。

  笔者走访中发现,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相对丰富。其保本浮动型产品和非保本浮动型产品相对较多,预期收益率达到30%~40%的占不少比例,但产品的门槛也相对较高,不少达到50万元。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相对保守,收益率一般仅高于同期银行定存利率的1到2个百分点,即使非保本浮动产品,大多也会实现其预期收益。

  银行理财市场虽然近几年发展迅猛,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历时3年的宋文洲案,虽然案件最后以和解收场,但渣打银行亏掉宋文洲5300万元的事实,给诸多投资理财产品的人敲响了警钟。

  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挂钩黄金表现的理财产品,分为“看涨”和“看跌”两款。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认为,银行发行这类“矛盾对立”的产品,虽然表面上看,同时为看多和看空标的的投资者提供了选择,但却存在规避责任的嫌疑,难以体现其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

  除了上面这种“两头堵”的理财产品,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行为也可能给客户带来损失。去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夏银行理财黑幕,便是理财经理利用职务之便,向客户推销有限合伙理财产品(非银行理财产品),导致客户亏损1亿多元。

  业内人士建议,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预期过高时,就要特别注意其风险了。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普通人来说,还是选择较低收益的保本保收益类和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记者 方大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