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07年两岸春节包机
字号:
中秋感月

  时间:2002-09-13 13:56    来源:     
 
    晚风抔着些许凉意,偶有轻露沾湿脸颊,中秋来了。
  逢中秋,必赏月,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追溯中秋的来历,大抵有两条线索: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最初祭月的日子定在“秋分”,但是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便逐渐约定俗成,将祭月日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后来,原始的图腾崇拜渐渐演化成了民俗雅风,于是,前人祭月,后人赏月。
  中秋赏月的民俗大致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尤为兴盛:“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写的就是北宋京都赏月的盛况;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坐在庭院之中、楼台之上,摆出月饼、果品和美酒,把酒赏月,谈古论今。
  亿万年来,中秋的月亮一如既往地眷顾着大地。曾照古人,也照今人,而月亮带给人们的情绪却是不尽相同:或许惊惧,或许感伤,或许欣然,或许圆满。
  千年前的苏轼把酒问青天,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面对生命的无常、情与理的矛盾,乐观豁达的文豪没有停留在哀叹声中,一仰头,饮尽杯中壮酒,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形单影只的词人晏殊在中秋时分,望见一轮同样孤零的月亮,凄冷之意顿生,吟道:“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的月亮既圆且朗,让人联想起团圆,联想起亲人。李白在床前如霜的月光里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为思乡的千古绝唱:“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曾驿动多少天涯游子的怀乡情愫。
  在没有商业污染的民俗生活里,月亮作为爱情和纯洁的象征,一直被人们长久地咏唱:“月亮出来亮旺旺,看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月亮升起的时候,很多人进入了梦乡,但是情侣们却开始了美妙的约会:“月上柳梢头,人月黄昏后。”更有直白的维吾尔小伙儿,热情似火地唱道:“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在恋人的离别时分,月亮一改常貌,以惆怅伤感的形象出现:“不忍心让你看见我流泪的脸,只好对你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
  今夜,正逢中秋,我挽着恋人的手臂,比肩赏月,心里是一片“月圆人也圆”的欣喜,想那月宫里,吴桂正举着孤独的斧砍着孤独的树,万年奔月的嫦娥在那里独抱玉兔,悄饮孤寂。禁不住暗自庆幸,正是:“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