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体育-第16届亚洲运动会-评论反应-评论反应·亚运会

从“更高更快更强”到“激情和谐” 亚运更精彩

时间:2010-11-15 10:54   来源:新华日报
昨天,广州亚运会女子二百米仰泳中国赵菁夺冠。
昨天,广州亚运会女子二百米仰泳中国赵菁夺冠。 本报记者 肖 勇摄

  广州亚运开幕两天,已经有19个国家和地区在奖牌榜上留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奥项目比重的增加,42个大项中,非奥项目就有14个,占比达1/3。较之以往,项目绝对数量及所占比例均有显著提升。

  通过两天来的观察,记者发现,除主场作战的中国选手外,最抢镜头、最受关注的便是这些非奥项目了。

  热情的观众、如潮的记者,让武术、体育舞蹈、软式网球、台球这些暂时与奥运无缘的“孩子”在亚运上找到了温暖。其实,长期以来,亚运会都是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舞台。非奥项目,往往都具有浓郁的亚洲特色和文化传统。其中,尽管卡巴迪、藤球等项目可能会让国内观众稍感陌生,但这些项目在南亚和西亚国家都有着很高的人气。而卡巴迪,更能勾起人们对孩童时期的美好回忆。很多人看完后都会感慨,这不就是“老鹰捉小鸡”吗?

  广州亚组委竞赛部常务副部长李乃镇对记者说,亚运不是小奥运,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中就能感受到,奥林匹克突出的是竞技。而与奥运不同,广州亚运的口号是‘激情亚运 和谐广州’。亚运更强调激情和展示各地的体育风采。在一些亚洲国家,非奥项目的群众基础十分雄厚。因此,在比赛项目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各地需要,展示亚运的独特魅力。”

  令人惋惜的是,非奥项目在国内的待遇如和奥运项目相比,就好像“后妈生的”。尽管不少非奥项目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受奥运战略影响,受欢迎程度再高,也只能长期被排斥于主流体系之外。“后奥运时代”,在金牌已不再是我们惟一追求的今天,我们更应反思这种现象。没有非奥项目,没有全民体育的普及与发展,体育强国的梦想,只能是空想。

  其实,与传统奥运项目相比,非奥项目的存在更容易激发观众的热情。因为非奥项目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切身参与,都比传统的竞技项目更愉悦人心。可喜的是,977名中国选手中,有293人参与非奥项目的角逐,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有特色的大众体育项目,被我们所学所练,借以丰富全民体育内容,更表明了中国体育的包容。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北京奥运后,我国体育战略开始调整,群众体育愈发受到重视,中国体育开始逐步回归本质。这是非奥项目发展的大好机遇。广州亚运,通过非奥项目的设置与观众的积极响应,让我们看到了全民体育的新气象,更见证了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

编辑: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