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体育-第16届亚洲运动会-讲文明、树新风

广州:文明与亚运齐飞(图)

时间:2010-11-15 13:12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右)在天河体育中心清洁亚运场馆,与小志愿者击掌互相鼓励。 吴楚斌 摄《人民日报》记者 罗艾桦 贺林平

  编者按:

  11月12日是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隆重开幕的日子,《人民日报》整版刊文《广州:文明与亚运齐飞》,介绍了广州在筹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过程中文明有礼迎亚运、全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经验和做法。本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吉祥物簇拥着五羊雕塑昂然向上,市民迎接亚运圣火热情有序……亚运会给广州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场馆和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畅的路、更亮的房、更美的城,更重要的是文明,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力量。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所言,实践证明,广州抓住筹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契机,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强化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市民群众对自己国家和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文明与亚运齐飞。围绕这一目标,广州市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为主题,广泛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以“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公共秩序、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城乡环境、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亚运会、服务亚运会、办好亚运会。三年来,“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在羊城遍地开花,广州市民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文明亚运”的理念,为“后亚运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亚运会是对志愿者的一次集中检阅——

  志愿服务引领社会风尚

  “靓女,你真棒!”在青年志愿者小林的带领下,107路公交车上的全体乘客向一位刚刚为他人让座的姑娘竖起了大拇指。不少细心的广州市民发现,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大拇指”——让座时,身边的乘客会对你竖起大拇指;拾起垃圾扔进垃圾桶时,环卫工人会对你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当前遍布广州街头的“大拇指行动”。

  据广州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冯建标介绍,作为首个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大拇指行动”自去年6月启动以来,每天约有6000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文明意识,赞扬文明行为。截至目前,全市有超过100万人次的市民通过该行动参与到公共文明创建中来,活动影响和覆盖人群超过200万人。

  “志愿服务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志愿者的微笑是一座城市生动的名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她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她拥有多少志愿者,志愿者可谓是一个城市的‘爱心大军’。”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团市委书记王焕清指出,亚运会是一场赛会,又远不止一场赛会。相比于赛场内来说,赛场外的整个城市文明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得更为重要,而志愿者无疑是这种文明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广州是志愿服务的先行者,有着深厚的志愿文化积淀。”10月8日,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院在广州挂牌成立,并将“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系列公益课程作为“见面礼”奉献给广大热心志愿服务的广州市民,学院副院长涂敏霞对记者娓娓道来——

  1987年,广州市10多名热心的青少年服务工作者牵头建立“中学生心声热线”,志愿为中学生和社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咨询服务,成为全国第一条“中学生心声热线”。此后,广州又陆续创造了全国首个非省级城市承办援赛志愿服务项目、全国首创“友爱在车厢”活动、首创全民总动员参与“志愿红绿灯”等多个“全国第一”活动。

  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10万人,志愿服务队1536支,志愿服务基地634个,志愿服务站1139个,纳入统计的志愿服务累计4.3亿小时,每周末约6.3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提供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如今,广州志愿者这超百万之师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广州这座南国之都、千年羊城的新时尚。

  在筹办亚运会的过程中,志愿者服务首先经受了一次集中检验。虽然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仅招募9万名赛会志愿者和50万名城市志愿者,但到招募工作的截止时间,全国已有151.23万名社会各界人士申请成为志愿者,其中,本土“老广”尽显东道主本色,比重占了90%以上。

  “服务亚运,我们准备好了!”11月5日,铮铮誓言响彻暨南大学上空。距离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亚运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代表共4000多人穿着亮丽清爽的志愿者服装,代表亚运全部59万名志愿者,在暨南大学副校长贾益民的带领下宣誓上岗,整齐响亮、铿锵有力地作出志愿服务、微笑奉献的亚运承诺。现场也首次升起了亚运志愿者旗。

  而事实上,早在8月21日,首批城市志愿者就已先行上岗。两个多月来,每天都有1.8万志愿者活跃在1000多个岗位上,每天直接服务市民乘客超过10万人次。每当遇到不文明行为,他们都坚决而有礼貌地制止纠正;每当看到文明行为,他们也竖起大拇指,热情地赞美一句:“你真棒!”

  虽然没有任何补贴,但亚运会各领域、各岗位的志愿者都热心尽力,全力以赴。“做志愿者当然是不求回报的,即使有补贴我也不愿意拿。”就读于中山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的亚运志愿者骨干林鸿章说道,“身为东道主,每个人都应该为亚运、为广州作贡献!能当一名亚运会志愿者,共享亚运盛会之余锻炼自我能力,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呢!”

  “亚运之后,志愿者文化将成为广州首个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一位研究岭南文化的专家指出,“志愿者情结”源自广州这座城市的性格,是城市传统的积淀,它与其他许多的优良传统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的“广州人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广州人善举的不断攀升,“广州人精神”越来越丰富,广州城市的文明形象也愈发彰显。

  亚运会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全面展示——

  身体力行争当现代市民

  11月10日,在广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火炬传递现场,市民徐浩华双手挥舞着小旗,激动地等待着。来了来了,“潮流”那火红的身姿越来越清楚了,现场市民的情绪沸腾开来。和其他人一样,尽管徐浩华很想走近一点,近距离看看“潮流”真容,感受火炬手的激情,却没有动。没有一个人突破脚下的黄线,大家在火炬传递线路两边整齐列队,齐声呐喊。“今天传递火炬的是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83名官员、运动员,当着他们的面,我们既要表现出东道主人民的文明素养,又要不失热情。”徐浩华严肃地说。

  亚运会是一个特殊舞台,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文明素养,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精神风貌,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礼仪风度。如果说志愿者是城市文明风尚的引领者,那每一位亚运会观众则都是中国的“面孔”,每一位市民都是亚运会的“形象大使”。

  100天、90天、80天……亚运会这个万众瞩目的盛典,步声可闻。借助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提高市民文明知礼的自觉意识、刷新城市整体文明高度,也是一条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动员全市人民,以更加文明的素养和热情当好东道主”指示下,广州市着力在增强市民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上下功夫,在发动全员参与、扩大活动覆盖面上下功夫,在引导群众文明观赛、文明交流上下功夫,动员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以更加文明的素质和热情当好东道主,“做文明有礼的广州人”。

  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在谈及“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时也强调,“新生活决不是‘富了口袋空了脑袋’,而是精神充实、富有品位的生活。因此,创造新生活要着力提升市民的生活品位,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精神,新的城市文化,新的城市价值追求。”

  在广州的大小书店,都能在显眼位置看到一本小巧精致的书——《广州市民礼仪手册》。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是2005年广州市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的,涉及衣食住行、言谈、交往、娱乐,涵盖了市民的整个生活。不曾想,它竟一纸风行,走俏羊城。首发当日,人们还为“黑鞋白袜”能否配穿而在报纸上争得不亦乐乎;出版短短三个月,就印发24万册,学礼、知礼、懂礼、习礼蔚然成风。很多市民表示,许多“前所未闻的礼仪”都是在这本礼仪手册里学到的。

  “礼仪手册就像一本行动指南,告诉市民怎样做是符合礼仪的,怎样做不符合礼仪。”在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州市民礼仪手册》副主编刘树谦看来,5年间,广州的文明礼仪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市民的公共生活层面,包括坐车、购物、吃饭、办事等,不文明现象少了,磕磕碰碰也少了,人们彼此更加宽容。

  这只是广州市为“文明有礼迎亚运”所做的一项工作。2009年,广州组织开展了“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亚运广州行”市民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题月实践活动等。据统计,仅去年,广州12个区、县级市就组织开展“迎亚运”各类主题活动3330场,参加市民达380万人次。

  “就算我试了很多件衣服最后不买,服务员也没有半点怨言,走的时候还对我说‘谢谢光临’,广州人这个习惯真让人舒服。”前不久,来广州出差的蔡先生特意致电广州媒体,表扬广州商场里的优质服务,对广州人的文明用语赞不绝口。

  蔡先生眼中的文明现象,也得到数据的证实。去年中央文明办公布的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中,广州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而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公交的让座率平时超过95%,高峰期也有80%。礼貌用语随处可闻,自觉投币坐公交,公共场合排队等候……这些文明细节已然融入了广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凝聚成这座城市独特的文明神韵。

  前不久,广州市文明委还特意向市民征集“亚运文明公约”,促进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启动“亚运文明东道主”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以传播文明亚运理念;举办“广州为你喝彩”文明观赛教育活动,努力形成“文明、热情、懂行”的观赛氛围……在亚运筹办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广州市民的文明礼仪素养正得到明显提升,人们正身体力行地朝着现代文明市民的目标迈进。

  正如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玲所希望的,亚运留给广州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承办亚运会,使广州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上一个新台阶。

  亚运会是对广州人精神的大练兵——

  创先争优展现城市精神

  连日来,在广州公交车上、地铁站里、公共场所大屏幕以及家家户户的电视机中,人们一次次被一部特殊的动画片所打动:五只小羊勇敢踏上追寻理想的征程,面对艰险毫不言退。他们奋勇跃过万丈深渊,携手翻越座座高山,坚韧经受风吹雨打,终于在爬上最后一座山头后,看到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花海。随后,领头羊仰天长啸,五只小羊化身为广州最负盛名的五羊雕塑,闪出万道光芒。“这光芒,照出了广州的城市精神——‘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而这五只不惧艰险、勇敢前行的羊,就是广州人精神的形象代表。”市民何伟其深受触动地说。

  正是靠着这样的城市精神,广州在过去30年,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54.28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亿元。目前,广州正走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征程上,更需要这种勇往直前、“杀出一条血路”的城市精神。亚运会可谓对这种精神的一次大练兵,这种精神,因亚运的举办而更加彰显。

  孙中山说:“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这也正是广州人的写照。

  作为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非首都城市,广州要举办一届“最出色”的亚运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现在,人们看到了广州人的自强不息。

  没有资金,广州千方百计创新办法筹资融资。几年来,一条条地铁线路相继贯通,在亚运前,广州将形成8条线路、235.7公里长、148座车站的地铁线网,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广州的亚运交通环境因此得到强大保障。

  广州筹措巨资启动400多项亚运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和水环境治理。短短一年多,从市民最初的怀疑和质疑,到最后收获赞誉和尊敬,广州令人刮目相看。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也奉行节俭原则,但建成之后的场馆同样不失惊艳。

  “我们建设的场馆必须满足亚运会需求,但也注重赛后利用,这也是一种节俭。我们不去搞铺张浪费,不去搞那些花架子或形象性的场馆。广州亚运会没有一些很壮观或者很宏大的场馆,我们觉得够用,满足亚运会的需求就行。”广州亚组委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曾表示。

  广州亚运火炬没有境外传递环节,但境外的推广却不能有半点懈怠。于是,广州人启动了一场规模盛大且前所未有的创举——“亚洲之路”。无论是在穷国还是富国,这场活动受到了所到之处的热情响应,仅海陆便走访了亚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与2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流。要知道,这样的海外活动,北京奥运会都没有做到,但广州人做到了。

  在即将到来的亚运盛会上,广州人誓言再次让人看到奋发、自强的秉性——广州原本就是全国体育的排头兵之一。正如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所言,在这届亚运会上,广州输不起,金牌不能丢,广州精神更不能丢,广州两者都要。

  连日来,无论您行走在工厂车间、商场写字楼,还是机关学校、居民小区,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处处可见广州人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广汽集团一位科技研发人员说得好,“亚运会开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我们要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广州要拿一块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金牌,需要我们每个市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可以想见,在亚运会上,广州健儿和广州人将在亚运赛场里赛场外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和魅力。后亚运时代,广州城市精神更有望再次得到沉淀和提升。70岁的老市长、如今仍孜孜不倦热心公益的陈开枝说:“办亚运是接力赛,要将亚运精神‘永不言倦’地传递下去。”说这话时,其眉宇间透着年轻小伙子的激情和冲劲。

  亚运会是亚洲各国多元文明汇聚的平台——

  开放包容增进文明融合

  作为亚洲体育最高级别的盛事,亚运会本身就是一次亚洲各国文明汇聚、展示的舞台。本届亚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就充分挖掘出这一特点,将亚洲各地区具有鲜明体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尽可能列入其中。这些运动,未必如足球那样具有普遍性,但恰恰体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如东亚地区的柔道、围棋、象棋;南亚地区的卡巴迪、板球;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台球等。这些项目,已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体育比赛,而是一种文化载体。国人熟悉的龙舟、围棋、象棋将在广州亚运会首次亮相。这些项目,都充满着岭南文化特色。此次盛会正是让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

  “广州亚运会,它不仅是一次体育的盛会、文化的盛会,也将是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节日。”广州亚组委执行主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广州亚组委通过一系列活动,向亚洲各国和地区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促进国际间的互相尊重和友谊。广州亚运会,由此成为亚洲各地文化交流对话的舞台。

  因此,比赛场上的体育文化融合更重要的,是以亚运为平台,推动亚洲各国多元文明的交流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沈澈就认为,广州举办亚运会,就是要让观众不仅观看到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还要参与、感受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要让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士看到广州的实力和文化想象力,感受到广州的亚洲文化情怀。而这,离不开每一个广州人的努力。

  “WELCOME TO GUANGZHOU!”昨日,在广州白云机场,出租车司机叶伟强熟练地向上车的外国友人打招呼。从他身上,人们感受到的是广州人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

  亚运开幕在即,为向亚洲各国友人展现广州人更加开放的心胸,更加包容的姿态,广州在“做文明有礼的广州人”八大举措中,特别推出“迎亚运,学双语(英语、手语),做热情东道主”宣传教育实践,组织开展了“百万家庭学英语”、“百万职工学英语”、“我是英语小教师”、“社区英语竞赛”等活动。记者在天河区石牌街南苑社区的英语角,经常看到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一块儿学习“迎亚运英语100句”。一位面带爽朗笑容的老阿婆告诉记者,“很多外国人来了,我们广州人不能显得小气,要敞开心扉,以开放的心胸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我觉得对广州来说,举办亚运会就是办一场大派对,运动员、记者、来宾和全广州的市民都是参与者。在这么盛大的活动中,广州市民应该具备角色感,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主人,具有主人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具有主人应该有的自信和自豪。作为主人,我们理应学习一些礼仪礼貌,懂得并遵循待客之道。作为主人,我们理应对所有来广州的朋友抱以宽容、理解之心,这本来就是广州人的优良秉性。”广州大学社科部副教授刘树谦一语中的。

  为向每一个来广州的亚洲宾客展现热情友好、开放包容的广州人形象,促进多元文明的交融,广州市文明委近年来以“争当知礼向善公民,塑造文明市民形象”为主题,在各类现代公民教育中突出礼仪教育内容。紧紧围绕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大力开展“礼仪推广月”、“礼仪日”等主题活动,修订和完善《广州市文明公约》,制定《广州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广州市社会公德守则》、《广州市家庭美德守则》和《广州市职业道德守则》(简称“一约三则”),还将“一约三则”谱写成曲,在全市群众性合唱团中组织演唱比赛,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十不”行为规范歌咏比赛,在全市各交通主干道公交站场、居民小区、各类公共场所广为张贴“一约三则”公益宣传画,并把宣传普及“一约三则”列入全市文明社区、文明街道评选考核的内容,使“一约三则”成为广大市民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据了解,采访本届亚运会的中外注册媒体人数达到近1万人,相当于北京奥运会的水平。如此庞大的媒体阵容是往届亚运会从来没有过的,仅记者就比多哈亚运会整整多了3000人。

  “目前,本届亚运会对境外媒体采取了‘零拒绝’的态度,只要采访对象愿意接受采访,我们就联络安排,不干涉外媒的采访。”亚运城媒体村村长任天华介绍说。

  “来者不拒”和“零拒绝”,意味着对境外媒体的完全开放。显而易见,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显示了广州敞开大门办亚运的勇气和敢于接受国际社会检视的自信。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国际排联主席、亚奥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广州亚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先生对广州亚运提出的“用开放的心态筹办亚运”的建议,正在广州不折不扣地兑现。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编辑:王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