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瞭望:十七大第一次将民生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时间:2007-10-23 09:01    来源:-新华网     
 
 

  具有标志意义的第一次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反映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引航舵手,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环境保障。这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都曾有过多次表述,这次将社会建设作为党代会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系统地阐述,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这次党代会报告的一个亮点和热点话题。这次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这些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将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亮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

   近年来,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正在逐步扩大,受教育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党和国家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正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的一些教育不公平的突出问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居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重点学校教育收费过高和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体子女无钱上学和辍学现象仍然严重等,这些问题都直接牵动着党中央的心。

   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加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这些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具体部署,表明了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清晰思路和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加快履行教育公平职责的务实作风。它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有利于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促使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加快实现。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报告中这些新提法,在我们党的党代会报告中都是首次出现。这些新举措不仅说明了党中央对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视,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所倡导的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平等新主张。尤其报告所强调的对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成为本次报告一个新的亮点。

   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公民而言,政府若能为他公平地创造和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不仅意味着为他增加一份收入和为他带来生活的希望,更意味着为他增添一些精神安慰,促使他重新燃起对事业的追求,增强他享受社会家园的快乐。

   为此,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如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报告所提出的这些对弱势就业群体的倾斜政策,进一步展现了党中央所倡导的公平就业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加快实施了积极的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控制在4.3%以内。随着十七大关于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相信我国的社会就业环境将会更加公平,城乡就业压力将会加速释放。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这些针对分配领域的新提法,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

   尤其是报告所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指导原则,是解决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问题的政策要点和着力点,也是对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报告之所以再次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思想,是针对我国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而言的。虽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则,但受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剩和长期以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因素的影响,初次分配仍然存在着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劳动收益的流失,是初次分配不公的最突出表现,也是造成社会矛盾加大的重要因素。

   初次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有: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加大履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使低收入者获得扶助,使高收入者得到调节,以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少数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强化城乡公民平等参与分配,并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等措施,去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以给全国人民一个稳定乐观的心理预期。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加速缩小收入差距的主旨所在。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显著得到改善。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分配体制的重大补充和完善。尽管这里所说的按贡献是指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而不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但是,这些举措说明了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如此系统地深刻表述。

   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关系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党中央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突出进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艰巨。目前,我国城乡仍有约10%的低收入人口需要社会保障和救助。同时,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比例仍然不足,许多保障措施尚未包括农村人口;社会保险筹资渠道依然单一,企业缴费负担过重,职工支付能力较弱;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状况日益加重;医疗保险内容有时难以操作;城乡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尚未找到妥善解决办法等。

   为尽快解决这些难题,十七大报告专门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如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所作出的创新性阐述。

   多年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所存在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以及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始终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无论城市居民还是乡村人口,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中央一直以来着眼于实现的目标,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

   为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并提出,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全民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报告中这些关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方面的具体措施,可谓是党中央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编织好的一张社会安全网,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

   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一个国家越是经济社会形势大好,越应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当前,在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注意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应牢固树立社会和谐的战略思维,将发展与稳定更加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关注经济指标,又要关注社会指标,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好我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

   总之,随着十七大一系列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美好前景将会加速实现。(文/李欣欣)

 
编辑:李艳波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