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高校党建:理论之光照耀年轻一代

  时间:2007-10-13 10:14    来源:人民日报     
 
 
  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会议室里,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会议没有主题,不设框框,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与会者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但都是校内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校党委书记程天权虽然在座,但既不主持会议,也不作总结讲话,而是与其他与会者一样,畅谈个人的看法。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有名的“书记沙龙”。

  为什么要办这个沙龙?党委书记程天权有自己独到见解: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高校师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沟通环境,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出思想,出理论,出建议,为社会提供智慧。

  名教授走上党课讲台

  哲学院张立文教授是个大忙人,但不论多忙多累,有一门课他从不耽搁,就是应学校党委的邀请,为学校部分领导干部系统讲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作为“和合学”的创立者,张立文记不清讲解过多少场了,但仍乐此不疲。”

  与张立文教授一样,对物权法研究颇有建树的王利明教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领域造诣颇深的温铁军教授,以及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各级党课课堂上。

  作为一所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学习高度重视,形成了一套以理论工作带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方式方法。正如一位学校领导所说的:“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镇,重视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学习是自然的,这既是我们的特点,更是我们的优势。”

  学校党委正是紧紧依托自身的理论研究优势,在推进理论研究、引领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许崇德、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王利明等5位教授,先后6次应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25位专家担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大批专家学者结合专业优势、参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名师效应”。

  理论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各类理论学习活动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很难分清哪些是专门的理论辅导报告,哪些是专业课教学。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理论、发展理论已融入该校师生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有这样一个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他们从地处雪域高原的甘巴拉雷达团,到大漠深处的第二炮兵基地;从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山区晴隆县,到河南新县和山西灵丘,全国25个贫困县70余个单位,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宣讲团的同学们先后为校内外135个党团支部做过专题讲座,听讲者超过万人。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充分发挥成员的专业优势和理论特长,形成一个学习、宣传和实践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群体。从2001年起,宣讲团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联合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人大、北大、清华”三校博士生论坛,目前已经举办了8届,社会反响强烈。

  这样的学生社团,在中国人民大学有着广泛的参与者。他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结合现实生活,学习、感受和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才是真正的收获。

  党校培训不走过场

  在中国人民大学,党校培训和考试之严是出了名的,通不过考试的大有人在。参加党校考试的同学感慨地说:“人大考试难,党校考试更难!”公共管理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常亚迪就有着切身感受。党校的考试绝不是走过场、走形式,而是将党课考试作为考察学生党员素质是否过硬的一把标尺。

  为体现学校特色,保证学生党员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党校对学生党员的入学、结业都进行严格的考核审查,完善了“班级党小组—学院党校—学校党校”三级培训模式,还编写出版了党校专用的《新世纪党课系列教材》,使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有了切实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党校近3年共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8301人,发展学生新党员4588人;学生党员比例明显提高,本科生达到25.2%,研究生达到48.8%,居全国高校前列。(记者 袁新文)

  

 
编辑:李艳波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