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掌握科学方式方法 推动党建理论创新

  时间:2007-10-11 08:06    来源:新华网     
 
 

  理论创新是极为光荣艰巨的事业。在思想解放和思想混乱并存、理论繁荣与“理论泡沫”同在之际,理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思考;更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坚持科学方式方法,把握正确方向,为党建理论创新作出贡献。

 

  动力与标准——以实践的需要作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践的效果作为检验理论创新的标准,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理论总是由实践催生的。新的实践是新的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力。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正是适应当时蓬勃兴起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产生的,以后也是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产生了列宁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学说、邓小平理论中的党建思想。现在,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状况都发生深刻变化,共产党怎样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实践需要锻造的新的理论武器,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之,新的实践需要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脱离实践需要去闭门造车、主观臆断、标新立异、拼凑概念,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甚至会走入歧途。同样,衡量理论创新的标准也是实践。一个理论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不是把它和过去的提法做简单的文字对比,以为过去没有的就是创新。新的理论不是在文字上刻意求新的东西,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情况得出的新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也要在实践中检验,看理论是否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适应实践需要产生而又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理论,就是真正科学的创新理论。

 

     事实与价值——把握事实和价值的联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党建理论创新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事实”是指客观事物“实际是什么”,反映的是“实然”;“价值”则指事物“应该怎么样”,反映的是“应然”。显然,价值判断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有密切关系。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为什么要进行理论创新?就因为客观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脱离生活,闭塞视听,对变化了的实际不愿承认,甚至不屑一顾,“以不变应万变”,只能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另一方面,在对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党建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即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认识,把握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和追求共产主义,才能防止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前迷失方向,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使党建理论创新真正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重视事实是错误的,放弃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取向更是危险的。例如,研究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重大问题时,当然要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看到社会生活和执政环境新变化给党组织、党员带来的影响,看到新的形势、任务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的新要求,看到党组织、党员队伍中的各种问题和不适应,看到腐败对党的肌体的损害等等。然而,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时,必须保持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判断,即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最终目标、组织原则、优良作风这些基本原则的坚定信念。有了这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从事实中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党内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整体和本质上看,党仍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不是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的问题,而是怎样更好地坚持的问题;是怎样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问题;是怎样建立健全防止腐败体系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决不能以情况的变化为借口,否认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经验与理论——理论是经验的概括和提升,要把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结合起来,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理论来自对经验的总结;脱离实际经验的“理论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总结经验要求全面性和系统性,包括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正面经验与方面经验、中国经验与外国经验等。历史与现实是相同的,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和发展,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历史,才能对历史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先进的、担负远大历史使命的工人阶级政党,特别要善于从失误和挫折中学习,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讲话中说,民主革命时期,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中国共产党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才能产生一系列理论著作。经历了80多年战斗洗礼的中国共产党,经验异常丰富。从执政后看,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1956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经验,有“文革”10年的惨痛教训,更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里蕴涵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出执政党建设的正确道路。还要注意总结和汲取其他一些共产党失掉政权的教训。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党避免类似的错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科学总结这些经验,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发展党建理论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理论。

     个性与共性——重点研究中国的国情党情,同时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注意吸收外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执政和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的国情、党情都与外国不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执政党建设的独创性经验和思想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优势,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园地中的奇葩。研究党建理论,决不能弃己所长。但也要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阶级性质的政党执政,也存在某些共性,面对一些共同问题,如,执政党都要致力于扩大执政基础,争取公众支持;都要努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都要处理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领导国家政权而不能代替国家政权;都要解决防止和克服腐败的问题,等等。世界上其他政党处理这些问题的做法,包含着他们的政治智慧,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应简单否定和拒绝。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民族越强大,就越敢于开放,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反之,封闭和拒绝只能导致衰弱和落后。我们要正确认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首先立足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同时,开拓思路,研究和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使我们党变得更加强大。

     问题与体系——党建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表现为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有从研究问题出发,逐步深入研究,才能构建理论大厦

     古往今来,任何思想家无不殚精竭虑,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但是否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在于能否达到下列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基础;有一个需要着力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观点。理论体系是与时代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以往我们党建理论体系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党史为素材,以党章总纲及各章节为构架建立的,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很明显,这个体系也有缺陷,未能涵盖当今时代提出的大量新问题,不能适应新世纪、新条件下党的建设工作和党建教学工作的需要,必须进行新的探索。构建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要经过长期的酝酿,付出艰苦的劳动。现在,形成新体系的一些要求已经形成共识: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等等,但很多重要问题尚需深入研究。这项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不妨从问题出发,把回答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基础,把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抓住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党内关系三个关键点,深入研究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包括:时代发展与执政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加强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社会结构变化与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群众基础的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与党内和谐的实现、党的战斗力的加强,社会生活新变化、群众工作新特点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改革思路,党管干部原则的落实和干部制度的改革,党员队伍变化和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等等,在这些方面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逐步形成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这样,以量的积累去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建立起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大厦。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