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三位基层代表眼中的小康社会

  时间:2007-10-20 09:10    来源:江西日报     
 
    受访嘉宾:

  丁友生(十七大代表,新余市人和乡农民、全省十大创业先锋)

  刘燕(十七大代表、南昌市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钱茶花(十七大代表、星子县温泉镇隘口小学教师)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是又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教材,是老百姓的福音。“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个个新的提法,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

  小康社会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提法: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十七大报告摘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

  刘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举国上下对实现今后的发展目标充满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七大报告提出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表达了民心,顺应了民意,鼓舞着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斗志。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城市市民,我对十七大勾画的小康蓝图欢欣鼓舞。我注意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意味着,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将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这是实现翻两番目标由“总量”到“人均”的重要途径。实现“人均”翻两番的小康,意味着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不是少数人的小康社会,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

  丁友生:十七大开幕那天,我在台下听到报告中的这个表述后,深感振奋。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2006年实现。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量的飞跃,更是质的提升。“总量”注重的是宏观层面,追求的是宏观发展,而“人均”则注重“个体”,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农民更有盼头了。

  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新提法:“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刘燕:我记得,在党的报告中最初提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再后来,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这次十七大,我们党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彰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四位一体”的突破在于,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社会建设?大道理我不懂,但作为老百姓,通俗的理解就是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公共服务,体现公正公平。

  钱茶花: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学生——来自农家的孩子,都能上大学,都能有好的发展。我觉得,小康社会除了大家都要有钱外,还要让每一个人包括我们农村人,都能有书读,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新农村建设要进入每一个村,让农民也住上环境优美、舒适漂亮的房子。

  丁友生:十七大报告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这就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美好的前景,让我们备感振奋。我曾经当过乡村医生,对许多年前农村人看病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农村推行了医疗保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我相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这些都将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生态文明是目标也是重要手段

  新提法: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刘燕: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目标时,把“生态环境良好”作为一个重要特征,和“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并列提出来,这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相适应的。谈到生态,我想起前不久南昌市开展的“无车日”活动,通过环保出行,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生活在一个健康、舒心的环境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生态文明,既是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小康社会的要求。

  丁友生:我查了一些资料,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次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觉得,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手段。我现在搞的是果业开发,利用生态的方式进行生产,市场空间很大,效益也很好。

  钱茶花:我同意丁代表的观点。我家住在星子县温泉镇隘口,近几年,随着那里温泉游、生态游的开发,当地许多老百姓都不出去打工,而是在家门口赚起了钱。环境好、生态好,其实就是一笔财富,它能让百姓致富,走上一条富裕路。同时,百姓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也有益身心健康,这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文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软实力

  新提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摘要: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钱茶花:在农村解决温饱之后,人们最大的希望是:农村的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在许多地方,一到农闲或是晚上,大家除了看看电视便没有别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和改观,使农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丁友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第一,当人们在物质上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人们有精神文化需求时,如果先进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没有及时满足他们,那么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文化便会乘虚而入,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谈不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的,是要“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是一名残疾人,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认同。由此,我更能够明白和理解精神文化对于人生的作用,对于社会的作用。我觉得,我们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每个人、每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具备这种向上的奋斗精神。只有这样,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任务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记者刘勇)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