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高层动态 | 要  闻 | 文件决议 | 本网特稿 | 会议进程 | 代表风采 | 代表声音
理论解读 | 辉煌成就 | 海峡之声 | 媒体评论 | 现场报道 | 图片新闻 | 党建巡礼 | 共建和谐 | 两岸党际交流回顾
字号:
上海代表: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时间:2007-10-19 10:21    来源:解放日报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成为连日来上海代表们的共同关注。如何让产业变绿,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如何让增长变绿,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如何让观念变绿,在全社会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代表们纷纷建言。

  保护生态,不会制约发展

  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符合中国国情,对如何发展很有针对性。孙雷代表说,崇明土地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到崇明视察时就叮嘱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和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崇明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建设这篇文章。

  孙雷代表说,要把保护环境优先放在重要位置,在上项目、搞建设前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影响环境、符合规划;继续采取措施,改善、优化生态,崇明环保投入占GDP比例已经连续四年达到7%,投入20多亿元,设立了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发展绿色农业、海洋装备产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

  孙雷代表说,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让大家形成共识:保护生态、留下绿色并不会制约发展,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符合生态岛建设的产业导向,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农业规划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二是发展长兴海洋装备产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让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为后代留下碧水绿野

  巢卫林代表谈到,青浦区的水域面积占了五分之一,上海较大的21个自然湖泊都在青浦,自然环境优美,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碧水绿野,深感责任重大。

  巢卫林代表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青浦”。近年来,青浦积极实施三年环保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以淀山湖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保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区到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大劣势产业的淘汰力度,着力发展高技术、有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改善了环境。

  巢卫林代表说,在环境改善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因此放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立足“绿色青浦”的功能定位,发展绿色工业、现代商贸业、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居住业,让环保理念渗透在发展的各个环节,让建设与生态发展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观念”比“技术”更重要

  全球工业系统中,10%的能源消耗在钢铁业,10%的污染产生也在钢铁业。在徐乐江代表看来,报告中此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无论对整个钢铁行业,还是他所在的宝钢集团,都是一个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在宝钢,节能减排采取“双管齐下”:技术和管理。通过设备、技术、生产流程的革新,实现能耗降低。徐乐江坦言,履行节能减排的社会职责,与企业发展获利并不矛盾。宝钢几年前高成本引进了一台脱硫设备,而脱下的硫又成为白色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很好原料。循环生产链最后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两年之内就赚回了购置设备的费用。

  “有时候,观念的改变比技术更重要。”宝钢采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管理节能,宝钢连续6年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如何善待环境,包括资源使用效率、能耗、水耗、资源回收利用情况等均列入评估指标。同时,节能减排的指标细化到企业的每道工序、每台机组、每个班组。徐乐江告诉记者: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把企业的节能指标看成是家里的“电表”,这样一滴水、一度电、一立方蒸汽就不会说浪费就浪费。他表示,在把这些指标纳入公司日常管理和运行后,还希望能逐渐渗透到企业文化中,让建设生态文明最终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也应包括“文化生态”

  对于老建筑改造而闻名的外滩三号,刘恩芳代表有着特殊的感情:改造前,她的办公地点就在这里视野最好的转角处。如今,作为上海新兴时尚地标之一,“三号”见证着上海的变化。

  刘恩芳代表表示,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五个奋斗目标之一,具有前瞻性,也符合人民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生活的‘质’,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成为多层次人群都可享有的公共空间,就需要发掘城市潜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要注意发掘、保护和发展城市的文化生态。”

  她认为,生态发展不是哪个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对区域的统筹兼顾,特别还要注重保护区域生态中的“文化生态”、“文脉”,让身处这一区域中的人们既能享受发展带来的变化,又能自觉地促进这一变化。

  “上海对于保护文化生态文脉已有了很多探索,人们的绿色观念也在逐步形成。”刘恩芳代表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态观念,并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享受。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