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  页 | 专题首页 |  要  闻  | 视  频 | 周年动态 | 两岸情深 | 患难真情 | 血浓于水 | 爱心汇集 | 经济重
人文重建 | 重访灾区 | 新家园新生活 | 志愿者行动 | 自力更生 | 对口支援 | 图片报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迹 | 评论分析
  首页-专题-时政-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灾区重建-新家园新生活
 
 
汶川地震周年前夕见闻:灾民住上花园小“洋”房
 
  来源: 中新网      日期: 2009-04-08 19:08

 
 

 

  据悉,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已经初步完成,相关的建设正逐步展开。重新规划的映秀,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主要建筑物都较地震断裂带退后200到300米。而自春节以来,每天来映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震中映秀”也正是映秀经济重新复苏的品牌。在路口立起的映秀新镇规划设计图上,可以看到震中遗址、地震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商业区等多个待建项目。 中新社发 邱海鹰 摄

 

 

  2009年2月21日,四川汶川,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5.12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参观凭吊。 中新社发 邱海鹰 摄

  发生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近一年了,大量失去家园的灾民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在地震周年前夕,记者随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媒体采访团,来到了福建对口援建的四川彭州市。

  在那次大地震中,隶属成都的县级市彭州七十九万人口中,受灾十八万户近六十万人,房屋倒塌三十三万间,受损八十一万间,有十二万户灾民需重建永久性住房。

  在该市新兴镇阳坪村一个叫“寿阳泉”的地方,一幢幢掩映在油菜花和绿树间的乡间小屋引人注目。“太漂亮了,简直就是花园小洋房”,同行的女记者兴奋得四处取景拍照。

  薛文秀老大娘七十四岁了,老伴早逝,一家五口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住所。“如果不是国家的帮助,我就是茅草房也没办法盖,更不用说住这样的房子。”老人家操着一口纯正的川音,对客人念叨着“政府好、政府好”。

  从村民的大方和自如中,看得出经常有人来到新建成的这个灾民安置点参观。稍有生意头脑的村民,已开始在自家房屋和院落规划着开办“农家乐”。

  六十四幢九十到一百五十平方米不等的小楼各具特色;家家的庭院都种上了果树和菜蔬,既绿化了环境又有些收成;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化粪池,铺设了排污管道。这是灾后通过“统规自建”方式,拆除地震倒塌房屋完全新建的一个安置点。

  “统规自建”是四川灾区灾民房屋重建的一种方式:每位失去房屋的灾民可获批三十至三十五平方米的地,但最小不少于九十平方米,按照统一的规划,由灾民自己建设。中央政府补贴每户灾民一万元人民币,四川省各级政府补贴一万元;对口援建省份补贴一万元,援建彭州市的福建省仅此一项便投入十二亿元。其余部分灾民可贷款,第一年免息第二年微息第三年半息。

  “三年后,我早就可通过农家乐旅游赚钱还贷款了。”四十出头的许阿姨,对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这个风景秀丽优美的“洋房”小村虽是个特例,但在各地采访时,地方官员都说,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将这场巨大的天灾和浩劫转化为机遇,搞好科学的规划,而不是简单重建灾民的房屋,要让受灾的民众过上比地震前“好得多”的生活。

  除了“统规自建”的方式外,四川灾区还有“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等方式,因地制宜重建灾民的房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记者在灾区看到,新建的住房都让灾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水平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跃升。(记者 林永传)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