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  页 | 专题首页 |  要  闻  | 视  频 | 周年动态 | 两岸情深 | 患难真情 | 血浓于水 | 爱心汇集 | 经济重
人文重建 | 重访灾区 | 新家园新生活 | 志愿者行动 | 自力更生 | 对口支援 | 图片报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迹 | 评论分析
  首页-专题-时政-汶川地震周年纪念-评论分析
 
 
《瞭望》文章:坚强的重生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日期: 2009-05-14 09:42

 
 

  国有殇,川之上。“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周年。面对这场世纪劫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举国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一个“摧不垮的民族”坚强重生。

  中国人,以钢铁意志和坚挺脊梁,以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坦荡坚定自信开放,展示出清晰真实的国家形象。

  “原来中国是这样!”面对中国万众一心抗击天灾的史诗般壮举,美国《时代》周刊如是惊叹。

  中国就是这样!一年来,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全球炎黄子孙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人,为我们自己,举行了一次“成人礼”。

  这一年,我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死神抢夺生命;这一年,我们力尽绵薄,对“汶川人”进行着持久的守望关爱;这一年,我们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誓言和行动,对中华民族进行了集体身份确认;这一年,我们以“第一位是生命,第二位是生命,第三位还是生命”的行动纲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这一年,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姿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一年来,以人为本的旗帜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高高飘扬。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总是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无论中央高层的决定,还是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指令,以及方方面面的自觉行动、英勇牺牲,无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把救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条生命。在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坚定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温家宝总理则要求:“第一位的是救人,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一分一秒就可能救出一个孩子、一个幸存者,所以必须把救灾工作组织得有条有理有力。”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从救援官兵到无数的志愿者,全国人民达成了空前的共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抢救每一条生命。

  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规定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悼念汶川地震死难者。这是中国首次为普通民众设立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车辆停运,汽笛长鸣,13亿人默哀3分钟,向四川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肃立默哀,表达了中国社会对遇难者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一切围绕人,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下集结,一切分歧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下消除。中国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迸发出的排山倒海力量,举世同钦。

  重大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应急速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危难之际,中国国家领导人以超乎寻常的沉着果断、同担同悲的亲民举动,悄然消融了他们在外媒心目中的神秘,展现出一个大国领航者的自信、胆识、勇气与担当。

  信息化时代的政府,是信息公开的政府,是经得起全球媒体聚光灯审视的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世界看到的是一份满意的中国答卷。地震灾情披露及时准确,救灾物资使用公开透明,现场采访报道绝少约束……这一切无不令中外人士称道。

  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魅力须以制度和模式来彰显。社会主义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举国动员体制来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灾难。对口帮扶的灾后重建制度安排,也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如此坚决有力地得到贯彻落实。

  国家魅力还要靠公民精神来释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有美国媒体感叹:“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13亿人都在贡献所能和爱心。”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志愿者的井喷式发展,代表着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日趋成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和平时代的军队,必定是承担多重使命的军队,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守护神。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精锐力量奔赴第一线。二炮、海军、空军、陆军、武警、公安民警……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灾区救援和重建,让世界人民看清中国的子弟兵不畏死亡又同灾区民众亲如一家,人民军队可亲可敬。

  以人为本的国家价值观,爱民善治、开放自信的政府,坚强有力的应急救灾体制,日趋成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可亲可敬的军队,这就是世界特别是西方媒体在汶川所发现的那个中国,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大写的中国”。(文/杨桃源)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