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福建日报:夯实基础强三农

  时间:2009-03-11 13:56    来源:福建日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无论在任何时候,农业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一号文件,促进做好“三农”工作。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四重三农”积极建言献策。

  “农民持续增收才是硬道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农民生活、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才是硬道理,这已成为我省代表委员的共识;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成为代表委员们会上会下讨论的热点话题。

  张昌平代表说,种苗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就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研发和提供新的种苗。农业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农业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简少玉委员认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有序兑现到户。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福建省委提出的‘四重’三农,千方百计保农业增产、保农民增收,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林哲龙代表的一席话道出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声。

  “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先行”

  建设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先行。

  简少玉委员认为,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不仅影响这一区域货币政策的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区域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农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三农”资金供给渠道,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健全完善新能源推广服务体系和环境管护机制。”李顺堤委员说。他认为,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环保意识,在适宜的地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环境型农业。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三农”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始终是中央和我省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专家服务团……我省的一系列服务“三农”举措让代表委员们无不拍手称好。以改革增活力。今年,我们还将看到省委、省政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等有力行动。

  “惠农利农保障是关键”

  惠农利农,就要切实保障农民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翻阅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的内容引人注目。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和农村民生加快改善,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是我们的目标。代表委员们说,保障,已成为打牢“三农”基础的关键词,是统筹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建立一个最为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状况的养老保障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简少玉委员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初步解决了参保农民看病费用问题,取得了“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赢”效果。翁国星委员认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更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使参保农民的大病不但得到及时、良好的救治,又防止因病返贫、致贫。他认为,目前,还应尽快制定新农合大病重病标准及治疗等级医院要求,提高其报销比例。

  “作为农民代表,我很高兴看到政府出台的惠农举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雷金梅代表的话语里满含喜悦。

  基础稳则农业兴,服务三农、造福三农,夯实海西建设的农业基础,必将成为海西先行的强大推动力。(本报记者郑昭 潘绣文 李珂 兰锋)

 
编辑:杨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