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1911.04.27)

  时间:2006-09-05 10:16    来源:     
 
 

 

  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召开同盟会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代表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然后大举北伐。会后分头进行准备,在香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部,下设调度、交通、储备、编制、秘书、出纳、调查、总务八课,各行其职。旋即筹款购械,,联络新军、防营、巡警和附城一带会党、绿林、游勇,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并选拔八百人组成“选锋”(敢死队),次年4月8日,各项准备接近就绪,统筹部在黄兴主持下召开会议,决定26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赵声、黄行为革命军正副司令。23日(一说25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营街五号建立起义指挥部。因消息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兴被迫推迟起义日期,令各部即速解散。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起义人数锐减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计划改为四路,亲率敢死队一百二十余人,臂缠白巾,手持枪械炸弹,猛攻督署,击毙卫队,擒杀管带,张鸣岐穴墙逃走,起义军焚烧督署后退出,至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接战,互有伤亡,随后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又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其他三路因故未动)。伤亡甚重,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妆逃脱,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黄鹤鸣等八十六人(一说一百余人)死难。后由善堂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同盟会员潘达微以自己房屋作押,购得墓地,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站)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