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与清王朝瓦解

  时间:2006-09-27 16:43    来源:     
 
 

 

  辛亥革命是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胜利,给了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随后迅速扩大为全国规模的运动。清王朝统治在革命的枪声中土崩瓦解了,经过“南北和谈”,孙中山回后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然后,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投机分子袁世凯窃取,革命志士为了维护共和,继续进行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1.武昌首义

  革命党人全力以赴地筹划并发动的广州“三·二九”起义已经失败。新的风暴正在孕育,悄悄地集结着力量,准备更猛烈的爆发。一切条件都成熟了,事情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只要有一根导火线,大崩溃很快就会开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四川保路运动成为了1911年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全国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保路运动是在收回权利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商办后,于1909年开始动工修建。清政府为了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企图将两湖境内的铁路送给帝国主义,遭到人民的反对,掀起了收回路权的运动。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清政府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企图以“国有”的名义将路权拍卖给帝国主义,以换取帝国主义对“皇族内阁”的支持。把路权拱手让给帝国主义,既严重地出卖了民族利益,又极大地损害了商办铁路各省绅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与铁路关系密切省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四川各州县纷纷响应。清政府对四川保路风潮十分恼火,命四川总督赵尔丰严加镇压。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同盟会借机因势利导,商讨组织武装起义,将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9月7日,赵尔丰枪杀数十名请愿群众,促使保路运动转向反清武装起义。成都附近的同志军率先起义,各地闻警纷起响应,数日内逼近成都义军总数达10万余人。起义军围攻成都激战十余日,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攻城器械,未能成功,撤围向各州县发展。四川保路运动终于导致了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就在湖北总督瑞方率军入川后不久,武昌响起了辛亥首义的枪声。

  领导武昌起义的是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1911年1月30日,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蒋翊武、刘复基等成立文学社,坚持湖北从科学补习所以来至振武学社各革命团体的一贯传统,继续以新军为主要对象发展革命力量。1907年在东京成立的共进会的领导人于1908年相继回国,准备按计划在各省策动起义,其中以湖北共进会成效最为显著。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共进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派人到上海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联系,请他们到武汉亲自主持起义大计。9月24日,两团负责人再次聚会,初步拟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并通过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起义计划。后因约定同时起义的湖南革命党人要求展期10日,遂最终确定10月16日湖北、湖南两省同时起义。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俄租界宝善里机关检测炸药,不慎爆炸,起义事宜泄露。宝善里事变发生后,当天,蒋翊武等人正在军事总指挥部聚会商讨发难日期,会议当即决定于是夜晚12点起义,以南湖炮队炮声为号。然而,当晚负责到南湖传送起义通知的同志因沿途受到军警盘查,设法赶到南湖时,子夜已过。9日晚起义计划流产。清政府加紧搜查革命党人。


  失去统一指挥的革命党人仍私下秘密约定破釜沉舟,誓与反动政府拼个鱼死网破。1911年10月10日晚7时左右,驻守在武昌城外的新军和城内的第八营中的革命党人,几乎同时发难。宣告清王朝灭亡的武昌首义枪声终于打响。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的带领下,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械弹药。各标、营闻枪声后,纷纷起义均向军械库集中。随后相继赶到楚望台的有第二十九标、三十标、测绘学堂的学兵、混成协辎重队、工程队及炮队等起义队伍,总计约2000人。熊秉坤等经协商,推举曾参加日知会的吴兆麟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组织进攻总督衙门及各要地。

  经过一夜激战,天将破晓时,武昌完全被革命军所控制。在武昌起义胜利消息的鼓舞下,11日夜,汉阳、汉口的革命士兵相继举行起义,翌日即先后宣告光复。武汉三镇遂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士兵们在第二天邀集谘议局议员和地方绅商开会,共同商讨建立湖北国民军政府。结果,谘议局的议员们和大多数参加起义的士兵,都赞成推举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的枪声及其胜利的消息,如闪电雷鸣,在酝酿已久的摇撼清王朝腐朽封建统治的革命风潮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震,一时间中华大地狂澜骤起,革命浪潮迅即席卷全国。在10月份以内,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联翩独立;11月上旬,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福建和广东先后反正;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50天内,共计有14个省和上海一地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给全国人民最后倾覆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2.“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各国驻华使节一面手忙脚乱地向本国政府电告中国局势,争先调集海陆军,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一面大造舆论,极力促使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幻想通过袁世凯“挽救”清政府,稳定局势,扑灭革命。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派军南下镇压,南下各军在湖北战场连吃败战。10月16日,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赶赴袁世凯的老家彰德,劝袁世凯“抱病”出征。袁世凯乘机提出了六项条件,要清廷向他交出政治和军事大权。清政府没有答应袁的要求,袁世凯就装腔作势,逗留不出。革命形势飞速发展,中外反动势力焦急万分,清政府不得不退让,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加紧进攻武汉。

  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为了向清廷和革命党人显示自己的实力,他在受命为钦差大臣之后,即一面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一面指示冯国璋、段祺瑞猛攻汉口,并随后动身南下,亲自督战。当清廷命令他为总理大臣北上组织责任内阁时,北洋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汉口。11月13日,袁世凯率卫队抵达北京出任内阁总理,逼迫载沣辞去摄政王名号退居藩邸,不再干预政事。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便“和平”地转移到了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对南方却暂时屯兵不动,抓住有利时机加紧“和平”攻势,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停战议和,以便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攫取全国政权。在北洋军猛攻汉阳之时,袁世凯就串通英国公使朱尔典,让他出面促成和谈,同时又派人同武昌的黎元洪联系,较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意向。

  11月27日,北洋军攻下汉阳后,袁世凯继续施加压力。12月1日,武昌都督府中炮起火,黎元洪逃离武昌。朱尔典认为这是促成南北议和的最佳时机,立即令英国驻汉口领事正式以“中立者”身份出面斡旋,向南北双方提出,即日停战、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三项议和条件。12月2日,各省代表联合会议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了停战3日的协议,稍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协商,将停战期限延长15天。就这样,南北双方正式开始停战议和。南北双方停战议和之后,袁世凯正式委派唐绍仪为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南方各省举伍廷芳为代表,商定在汉口举行和平谈判。


  12月4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各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国,到达上海。孙中山的到来,使革命党人和广大军民受到莫大鼓舞,整个局势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2月29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纪元,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着手组织中央政府。1月3日,各省代表联合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孙中山直接任命了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组成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行政机构。在随后的三个月内,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力图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3.清王朝瓦解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北京朝廷仍存在,南北对峙局面依旧,革命尚未成功。

  在独立各省筹建临时中央政府的同时,南北议和并没有中断。12月18日,双方代表在上海正式开始谈判,但双方就袁世凯如何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问题,争论很大,谈判进展很小。在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诱迫下,革命派开始妥协。在黄兴的同意下,南北议和代表通过多次秘密谈判达成协议,约定只要袁世凯能迫清帝退位,即选袁世凯为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

  12月29日,各省代表联合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恼羞成怒,指使前线清军炮击武昌,迫使唐绍仪辞去议和代表职务,单方面中止南北和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最初采取了强硬的立场,组织大军北伐,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阻挠、破坏,给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上与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立宪派、旧官僚和失节革命党人,从内部阻遏、瓦解革命,架空甚至扬言推翻临时中央政府;加上革命党人本身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严重缺陷,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最终作出让步,新生共和国政权落到袁世凯手中。

  在内外压力和重重难以解决的困难面前,孙中山无可奈何,不得不萌发引退的想法,同意中止北伐,停战议和。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同意南北议和。于是,南北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国,反正倒清,孙中山即行解职,举袁为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确信南方同意让出政权之后,便转而一意对付北京朝廷,设法要其自己提体面地交出全部权力。袁世凯指使北洋将领逼宫,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6岁皇帝溥仪名义颁布诏书,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至此覆灭。

  1912年2月13日,清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2月14日,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出辞职,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并遵守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项条件,申明他将在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后始正式辞职。

  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他不会轻易离开北京南下就职,当然更不愿意定都南京。袁世凯指使北洋军阀相继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暴乱,然后稳定政局为由,逼迫南京临时政府撤销原议。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多方面对总统的权力作了限制,孙中山等人试图以此束缚袁世凯的手脚,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运行轨道。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大总统职务。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北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流血牺牲创建了共和国政权,自此完全转移到袁世凯的手中。

(来源:央视国际)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