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戏剧界——辛亥革命文谈之六

  时间:2006-09-27 10:26    来源:     
 
 


  辛亥革命的狂飚,同样给当时的戏剧运动带来了新的生命。民族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交织成新的特征。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开始觉醒的戏剧界,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向前迈进。

  戏剧运动的旗帜是鲜明的:“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强调的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凡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万家之惨,以及虏酋丑类之慆淫,烈士遗民之忠荩,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目的是要借“清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

  因此就有很多创作的传奇、班本,都采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英雄人物的史事为题材。如写文天祥的《爱国魂》、《指南梦》,写史可法的《陆沉痛》,写郑成功的《海国英雄记》,写瞿式耜的《风洞山》,写张苍水的《悬áo@①猿》,写梁红玉的《黄天荡》,等等。这些,都是从民族革命的立场出发,激发当时人民爱国精神和“反清”情绪的。

  秋瑾、徐锡麟被清廷杀害以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也创作了不少戏曲本子。有《轩亭冤》、《六月霜》、《秋海棠》、《轩亭血》、《轩亭秋》、《碧血碑》。有《苍蝇击》、《皖江血》、《开国奇冤》。也还有演当时湖南武装起义故事的《向道隆》,演法国革命烧炭党故事的《断头台》,等等。

  这些戏曲,在鼓吹革命和推动剧运两方面,都是有显著影响的。问题是,其间绝大部分,采取传奇、杂剧写作形式,不能和当时流行的皮簧适应。而除吴梅等少数行家外,又大都不谙音律。加以演出环境关系,就很少得到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这是在运动开始时不可避免的情况。所以不久之后,这些革命的剧作家、剧运者,如陈去病、柳亚子等,就和戏曲界的著名人物,如汪笑侬、时慧宝、夏月珊弟兄等,联系起来了。外行与内行团结,并且合作了。于是,舞台上就出现了《长乐老》、《镂金箱》、《博浪椎》、《瓜种兰英》一类的新戏。

  这时,由于在帝国主义铁蹄下人民爱国情绪的高涨,和民族革命运动普遍深入的要求,在中国也延生了新的戏剧形式:“话剧”。春柳社、春阳社先后创立,演出了《黑奴吁天录》,《热血》,《爱国血》一类宣传革命、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戏剧。这就更进一步的扩大了戏剧运动的阵线,团结了戏剧界。发展到辛亥革命阶段,无论是戏曲、话剧,就都有了《秋瑾》、《徐锡麟》、《鄂州血》、《黄鹤楼》、《共和万岁》,等等新剧目。而名艺人如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王钟声、刘艺舟、和尚义队新剧部、新舞台演员等,且参加了攻打上海制造局,光复登州一些战斗,刘艺舟还做了都督。王钟声却因到天津搞武装起义,为袁世凯所杀害。

  这些情况,说明了当时革命戏剧运动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戏剧创作的繁荣。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山加奥)

  (阿英)(原载于196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网)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