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台湾
 
 
孙中山先生的“闽台缘”

  时间:2006-11-10 14:27    来源:     
 
 

 

  前言:200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厦门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日前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天全国上下关注海西经济区建设,孙中山先生生前也相当重视福建与台湾,特别是关注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的命运,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并多次亲自赴台湾,与台湾同胞结下不解之缘。

  八过台湾三次“上岸”

   记者:孙中山先生是否到过台湾?到过台湾几次?

  洪卜仁:孙中山先生曾经多次前往台湾,传播革命火种,这是肯定的。几十年来,两岸学者不断深化对孙中山政治思想和革命业绩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可喜的新成果。但是,对于孙中山究竟到过台湾几次,迄今说法仍有分歧,比较普遍的有三次说、四次说,但也有两次说和七次说、八次说。台湾专家方豪教授研究认为,孙中山到台湾八次。

  经考证,孙中山八次到台湾,其中五次只是乘船路过,并没有上岸,三次是登陆宝岛并有活动。

  记者:孙中山先生三次登陆台湾主要活动是什么?

  洪卜仁:第一次是在1900年。当时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发动惠州起义,并选定台湾为此次起义的司令部。9月25日,他自日本乘“台南丸”号船赴台湾。28日抵达台湾基隆,此后在台北新起町(今长沙街)的一座楼房内设置起义指挥部,就地聘请军官,并命令郑士良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孙中山在台湾筹措军械,指挥起义的同时,还经常与兴中会台湾分会的同志接触,直接在台湾播下了革命种子。后因日本政局改变,新任首相命令台湾总督不得与中国革命党人接触,孙中山原来谈妥的军火援助尽遭断绝,故起义爆发后,经过半个月的奋斗,终告失败。孙中山于11月10日自台湾基隆港乘“横滨丸”返回日本。这次,孙中山先生在台湾长达44天。

  第二次是在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失败后,于8月4日,偕胡汉民等从福州马尾港乘“抚顺丸”号商船抵达台湾,后转赴日本。台湾总督对孙中山这次来到台湾相当恐惧,一面佯装欢迎,一面在孙中山下榻的梅屋敷四周,以安全为名,严加警戒。当时,罗福星所领导的苗栗起义正在进行,台湾殖民当局害怕孙中山与革命人士接触,于是,严密封锁消息,企图阻止孙中山与抗日志士联系。但是,罗福星、杨心如、翁俊明等人在革命同志的掩护下,终于见到了孙中山,并详细汇报了台湾革命的情况。孙中山叮嘱罗福星:台湾革命不同于推翻清政府,因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没有充分把握时,决不可轻举妄动。

  1917年,段祺瑞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针锋相对地展开了“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于6月上旬,由汕头取道台北赴日本。台湾总督因惧怕他向台湾民众宣传革命和爱国思想,不允许他长时间停留。结果,孙中山仅住了一夜就离开台湾转赴日本。孙中山此次之所以要经由台湾去日本,除了顺道外,是有其重要目的,即孙中山在启程去日本之前,得知台湾人民自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情绪高涨,回归祖国的呼声不断升高,遂决定去台湾。戴季陶于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对台湾革命青年团的演讲时说,孙中山这次赴台是“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他的意见,宣传他的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舞爱国精神”。

  胎死腹中的“厦门起义”

   记者:孙中山先生在台湾时与厦门人的交往具体情况如何?

  洪卜仁:1900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到台湾策动指挥惠州起义。得到厦门人吴文秀的鼎力支持。吴文秀年青时随父亲到台湾谋生,为人豪侠,广交游,在台北市大稻埕南街(延平区良德里)开设良德茶庄,被选为台北市茶商公会理事长,对台湾茶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当孙中山第一次抵台,吴文秀“与他周旋,无微不至”,还捐献革命经费,以助筹办《中国日报》。

  1913年,孙中山到台湾时住的地方叫“梅屋敷”,那是厦门人李春生的楼房。资料记载,李春生1865年从厦门到台湾,定居台北,是台湾茶业界巨子,据他自述,15岁在厦门开禾路竹树礼拜堂受礼入基督教。

  记者:据说孙中山先生曾在台湾策划厦门起义?

  洪卜仁:实际上,孙中山先生的“厦门起义”计划是惠州起义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实现。1900年,孙中山首次到台湾,并以台湾为司令部策动惠州起义,当时他的计划是,当郑士良率领的惠州起义军挺进闽境时,从台湾潜渡厦门,发动起义,与惠州起义军会师,联成一气。

  起义之前,孙中山到达台湾,当时代表日本军部势力的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怀着吞并福建的野心,也想利用孙中山在厦门发动起义的机会,混水摸鱼。他除了对孙中山表示“关切”,还答应护送他进入厦门和接济起义军的武器弹药。

  10月7日,惠州起义爆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沿着海岸向东挺进厦门。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政治风云突变,内阁更换,新内阁伊藤博文改变对华政策,当他获悉孙中山正在台湾指挥惠州起义军向厦门挺进,下令立即驱逐孙中山。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不与孙中山见面,叫手下催迫他翌日搭船离开台湾。

  孙中山无可奈何,即派日本友人山田良政携带他的命令,冒险赶往前线通知郑士良。孙中山计划的厦门起义,就这样付之东流。

  尚存争议的厦门之行

   记者:那么,孙中山先生本人是否来过厦门?

  洪卜仁:孙中山到底是否来过厦门,这个一直都在争议。我最新搜集到一件资料说他来过厦门,但是是孤证,不能成为最后定论。

  历史资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几次到台湾都得到周赤牛等台湾志士暗中保护。根据周赤牛个人的口述,他在中华民国建立前,曾在厦门谒见孙中山先生,并奉孙中山之命重返台湾。这是现在我见到的唯一证明孙中山来过厦门的史料。

  另外,有份1912年的《申报》报道说孙中山出现在厦门鼓浪屿街上,但后来证实是传闻,孙中山当时到福州而非厦门。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孙中山先生到福建有定论的就是福州之行?那是什么时候,所为何事?

  洪卜仁:可以这样说。1912年4月,南京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孙中山先生在回广州前,决定来福州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在榕家属和探望同盟会会员,随从有40多人并有女眷等。4月18日,乘“泰顺”轮南下,由兵舰护航,19日到闽。福建军政府都督孙道仁上船迎接,马尾港鞭炮锣鼓齐鸣,群众夹道欢迎。他在马尾参观了马尾船政局和轮机、锅炉、电灯三个厂。

  20日,孙中山由马尾登轮往福州视察。当天下午,中山先生进城到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福州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发表演说,并接见黄花岗烈士的家属。接着到贡院埕为旧贡院至公堂当时改为福建省谘议局访问并讲话。贡院埕街后来改名为中山路,以纪念孙中山先生。那天晚上,孙中山先生赴都督府宴会后,又到东街浙江会馆出席旅闽共和实进会的欢迎会,午夜才回到广东会馆下榻。

  本来还安排要到厦门,孙道仁都督已经给厦门方面打了招呼,厦门方面连欢迎标语都准备好了,但是后来不知何故没有成行,就回广东了。

  《建国方略》中的厦门构想

   记者:尽管无法确定孙中山先生是否来过厦门,但是他对厦门的建设是否有过比较完整的构想?

  洪卜仁:孙中山十分关注厦门建设,并且他为中国勾画的宏伟蓝图《建国方略》中留下浓厚的笔墨:“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此港经营对马来群岛及南亚细亚半岛之频繁贸易,所有南洋诸岛,安南、缅甸、暹罗、马来各邦之华侨大抵来自厦门附近,故厦门与南洋之间载客之业极盛。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的海港。吾意须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施以新式设备,使能联陆海两面之运输以为一气。”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还提出在厦兴筑沟通南北、连接全国铁路的规划:“一、建设厦门建昌线,此线自厦门新港起,至长泰。溯九龙江而上,至漳平、宁洋、清流及建宁县。自建宁以后,过省界,至江西之建昌(今天修水一带),与东方大港广州线、福州武昌线、建昌沅洲线相会。此线长约250英里。二、建设厦门广州线,此线自厦门新港起,进自漳州、南靖、下洋。于此出福建省界,至广东之大埔。由大埔过松口、嘉应、兴宁、五华。于五华、过韩江及东江之分水界,至龙川。乃遵东江而下,至河源。又过一分水界,至龙门、增城,以至广州。长约400英里。”

  1957年福建的第一条省际铁路——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而其路线与先生设想的“厦门建昌线”基本吻合。到2000年,福建省铁路已有鹰厦、外福和梅坎三条出省干线,孙中山所构想的“厦门广州线”基本实现了。厦门、福州都建设成两个亿吨大港;航空方面年吐旅客2000万人次以上。孙中山先生提出若干设想,今天有的已经成为现实,有的正在加紧建设。

   “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

   记者:孙中山先生生前是否提过台湾回归祖国的意愿?

  洪卜仁: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多次表达复台意愿。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诞生,曾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被推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并代表台胞参加了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就职时,曾向中外记者表达了复台意愿:“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不久,病重住院,他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1925年2月11日,孙中山病况稍好,就向身边人谈了和日本有关的三个重要事项,其中又涉及到台湾问题。

  目前,台湾与大陆还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局面是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记者  叶秀月 )


(来源:海峡导报)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