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台湾
 
 
孙中山的台湾情

  时间:2006-11-02 13:45    来源:     
 
 

 

  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作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非常关注台湾同胞命运和革命事业,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度派员赴台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即派兴中会会员杨心如赴台。1897年,又派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时的同学陈少白前往开展活动。

  陈少白到台湾后,先后结识了良德洋行的少东家吴文秀、广东巨商赵满朝、容祺年等人。于同年12月在台北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以杨心如的住宅为会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渐传播到台湾。1910年,同盟会福建支会选派鼓浪屿救世医院王兆培,前往台湾发展革命组织。

  王兆培到台后,一面在台北医学校注册修习医学,一面秘密在师友、同学中寻觅革命伙伴,为在台湾建立同盟会组织打下基础。

  在革命宗旨的感召和王兆培的影响下,出生于厦门的医生翁俊明,于同年5月1日成为同盟会第一位台籍会员,并于9月被漳州机关部任命为交通委员,负责发展台湾的会务,宣告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成立。

  武昌首义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台湾同胞。在王兆培、翁俊明等人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台湾的组织逐渐发展,至1912年会员增至30余人,其中包括崭露头角的革命志士蒋渭水等人,会员分布的范围也由台北医学校推广到当时台湾高等学府的国语学校及农事实验场。

  四次宝岛之行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决定发动惠州起义。9月25日,他自日本乘“台南丸”号船赴台。28日抵达基隆,在台北新起町(今长沙街)设置起义指挥部。厦门人李春生为孙中山提供住处。

  孙中山在台湾筹措军械、指挥起义的同时,还常与兴中会台湾分会的同志接触,直接播下了革命种子。当时《台湾日日新报》刊载报道,指出惠州起义的首领“系孙逸仙”,发动起义目的是“驱逐满清政府,独立民权政体”。这是孙中山的首次台湾之行。

  孙中山的第二次台湾之行,是在1913年。3月,革命党人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兴兵讨袁。但由于力量悬殊,旋即失败。8月4日,孙中山偕胡汉民等从福州马尾港乘“抚顺丸”号商船抵达台湾。他住在台北的梅屋敷(现为史迹纪念馆)。

  当时,罗福星所领导的苗栗起义正在进行,台湾总督对孙中山的到来相当恐惧,在他下榻的梅屋敷四周,以安全为名严加警戒。但罗福星、杨心如、翁俊明等人还是设法见到了孙中山,并详细汇报了情况。孙中山叮嘱罗福星:台湾革命不同于推翻清政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充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

  1917年,段祺瑞废除了《临时约法》。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号召护法。失败后,于1918年6月上旬,由汕头取道台北赴日本。此行的目的,正如戴季陶1927年对台湾革命青年团的讲演中所说:“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他的意见,宣传他的主义,唤起民族意识,鼓舞爱国精神。”因台湾总督不允许他长时间停留,孙中山的第三次台湾之行,仅住了一夜便离台赴日。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影响,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吴佩孚的统治,成立临时摄政内阁,致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谋求祖国和平统一,孙中山毅然带病北上。11月15日,途经台湾,寄港基隆,但未曾上岸。这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后一次台湾之行。

  表达复台意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诞生,曾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被推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并代表台胞参加了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就职时,曾向中外记者表达了复台意愿:“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不久,病重住进协和医院,他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1925年2月11日,孙中山病况稍好,就向身边人谈了和日本有关的三个重要事项,其中又涉及到台湾问题。

  孙中山先生的复台意愿,在台湾仁人志士中产生了深远重大影响。

  祖籍广东的罗福星,少时随祖父迁居台湾,在苗栗公学校读过书,因不堪日人的歧视和压迫,于1906年回到祖国大陆,在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派去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加坡等地。1911年回国参加黄花岗之役和武昌起义。1912年10月,奉孙中山之命回台湾成立中国同盟会支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13年3月15日,他在苗栗召开各地抗日志士大会,发表《大革命宣言》,号召台湾人民团结起来,举行全省大起义,赶走日寇,收复台湾。12月18日,罗福星在淡水被日本警察逮捕,在狱中备受刑逼。1914年3月3日,在台北监狱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出生于台中雾峰望族的林祖密,甲午战争后,毅然迁居鼓浪屿,成为向政府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祖密在厦门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大声疾呼:“篡国殃民,弃义为诈。国且不国,更何有台!”毅然变卖台湾家产,资助护国护法运动,并参加中华革命党,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闽南军司令,后任大元帅参军、孙中山侍从武官和大本营参议。1925年在漳州被军阀张毅部杀害。

  凝聚一统民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台湾同胞无不沉痛哀悼。在京台胞撰写挽联为:“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3月13日,在沪台胞发给《台湾民报》的《哀悼中山先生》通讯中说:“中山先生虽死,中山主义绝不死;中山先生虽亡,民众运动绝不失败。”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为追悼会写了挽联:“中华革命虽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统雄心伤未达;东亚联盟不能实现,长使天骄跋扈,九泉遗恨定难消。”

  台北、台中、彰化等地群众自动集会。日本殖民当局实行种种手段,阻挠台湾人民的悼念活动。台北有志社决定3月24日在台湾文化协会开追悼会,会前,日本当局将会中干事传到警察署,强令禁止唱吊歌、发表演说,并将悼词删去“敏感”地方。

  尽管如此,台湾人民仍自发踊跃地参加悼念活动。24日夜,台北市滂沱大雨,到会群众仍有5000人之多,许多人冒雨在场外默哀致敬。“入会场者尽佩一黑布条,态度严肃悲戚,自7时起到10时止,无私行退场者,可见台湾同胞对孙中山先生之热诚。”

  台湾革命青年团还发表了《告同胞书》:“勿忘台湾!”“台湾的民族是中国的民族!”“台湾的土地是中国的土地!”“孙中山先生精神不死!”“中国革命成功万岁!”著名反帝爱国政治活动家蒋渭水,在各种场合演说时,都呼吁台胞深深接纳孙先生最后的呼声:和平、奋斗、救中国! (洪卜仁、陈红秋)

(来源:海峡之声网)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