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研究
 
 
孙中山:伟大革命先行者

  时间:2006-11-08 14:09    来源: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五年后,于1883年回国,又先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在学习期间,常与好友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议论时政,抨击朝廷,阐述革新抱负,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称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济世。

  1894年初,孙中山北上投书掌握中国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提出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上书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孙中山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和日本横滨等地也建立了兴中会组织。1895年和1900年,他领导兴中会并联络会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目的,孙中山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准备工作,并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民报》为阵地,同保皇派就中国要民主共和制度,还是要君主立宪制度;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论战。通过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孙中山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许多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捷报后,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一面又施放拥护共和的烟幕,迷惑革命党人。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孙中山辞职后,希望致力于实业建设,决心要在十年内建设铁路二十万里。他先后到各地视察,并于1913年初赴日本访问。

  正当孙中山为民国建设奔走之际,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宋案的发生,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并立即回国,号召武力讨袁。

  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南京,企图消灭国民党势力。在孙中山的推动下,李烈钧于7月12日宣布江西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接着,南京、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独立。由于国民党内部涣散,讨袁军又缺乏统一指挥,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开展武装讨袁。由于力量单薄,虽曾在江苏、广东等地有所发难,但终无建树。

  袁世凯得逞一时,更加紧了复辟卖国的步伐,于1915年底悍然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护法运动。

  1917年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然而,西南军阀的护法,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当他们与操纵中央政府的直系军阀勾结后,便处处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然辞职。他在辞职通电中沉痛地指出,军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6月,孙中山回到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挫折和失败中徬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上海期间,他一面从事著述,总结斗争经验,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一面积极筹划,继续同军阀斗争。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但是,广州政权处在军阀包围之中,极不稳定。1922年6月,粤军头领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回上海。

  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共产党。从1922年8月起,中国共产党派人多次同他会见,苏俄特使越飞多次同他会谈。孙中山真诚地接受国际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帮助,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潮流前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悲痛。

  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众,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深切悼念革命领袖。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实现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加倍努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悼念活动很快地在全国形成一个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共产国际发布告中国民众书。日本、东南亚、美洲、欧洲许多地方的华侨和国际友人,纷纷举行追悼会,追念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

  中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他逝世后八十年的时间里,每逢他的诞辰和忌辰,人民群众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革命事业,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版文图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5日 第六版)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诞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来源:人民网)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