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研究
 
 
孙中山研究评述

  时间:2006-11-02 14:16    来源:     
 
 

 

  提起辛亥革命,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孙中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足迹遍及欧、美、亚洲各地,历经各种艰险。他频繁地接触国内外各个阶层的人士,他的爱国革命活动也对外国发生了影响。所以,他又是一位世界性的伟人。正由于孙中山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又由于他思想深邃和人格高尚,自1925年他逝世以后,世界上研究他的思想和学说、评价他的历史功业者很多,“孙学”一直是一门显学。

  过去的研究———奠基工作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至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为孙中山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外学者研究孙中山,形成了“孙学”的基本特征。在前期,即20世纪20—30年代,研究的着重点主要是整理和出版孙中山的著作,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三民主义,以及他的生平事功。最早出版的传记是美国林百克著、徐植仁译的《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其次是英国康德黎、琼斯著,郑启中、陈鹤侣译的《孙逸仙与新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而我国最早研究孙中山并为之撰写传记的是云南白族人施滉,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学硕士学位时撰写的论文就是《孙中山评传》。这是施滉在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时完成的孙中山传记,但由于各种原因该书未能公开出版,以致这本评传在斯坦福大学档案中埋藏了近七十年之久,直至1996年才被云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共两党由合作而分裂,因而产生了谁是孙中山思想与事业继承者和真假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论争,出现了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研究的热潮,先后出版了《三民主义之研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三民主义的国家观》、《孙文主义总论》、《三民主义之理论的体系》、《三民主义之使命》、《三民主义概论》、《孙中山先生传》等一批论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1925—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官定意识形态,但各种研究均带有特定阶层的偏私和狭隘,解说和诠释都明显存在着不公正、不科学和不够深入等问题。国民党内部政治派别较多,这些派别皆以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正统传人自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分歧。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一定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弱点。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至40年代末国民党败逃台湾止,我国学者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研究有所深入和发展。除何干之的《三民主义研究》、崔书琴的《三民主义新论》外,还出版了侯外庐的《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张闻天等人的《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郑文瑞的《三民主义哲学之基本研究》等著作。从学术的角度看,由于各人的政治观点明显不同,除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学者之外,其余多少都带有不同政治派别的政治倾向,他们解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是为了给孙中山合理的历史定位,更多的是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这样的研究不仅没有将孙中山的事功和思想梳理清楚,反而更增加了难度。

  1949年以后至1979年,我国大陆学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孙中山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三民主义)和历史活动力求做出科学的评价,曾一度出现过研究孙中山的新气象。除了出版陈锡祺著《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外,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以及孙中山与兴中会、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虽然论著的学术水平上了一个档次,但大体上都是属于政治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内容。这时期我国台湾的学者除了编辑出版《国父全集》、《国父年谱长编》以及《革命文献》等资料书之外,也出版了《孙中山先生传》、《孙中山先生的史料与史学》、《孙学体系新论》以及孙中山思想研究等很多著作。与此同时,美国、德国、苏联和日本学者研究孙中山也很有成绩,出版了像《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孙中山》、《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孙中山传》、《孙文与中国革命》、《孙文与日本》等颇有影响的著作。毫无疑义,这个时期的孙中山研究无论从理论、方法乃至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为后来“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研究———发展和超越

  1979年以来至20世纪末,由于外国学者的研究兴趣转向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对于政治史、思想史的研究有所减弱,对孙中山的研究也有所淡化。我国台湾由于受台独思潮和本土化观念的影响,一向被奉为国民党官方意识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受到冲击,“孙学”的发展受到制约。而我国大陆学者对孙中山的研究则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不仅成立了许多孙中山研究会和研究机构,也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不仅出版了《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孙中山研究丛书》、《孙中山基金会丛书》等,也出版了许多会议论集,如《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孙中山与他的时代》、《孙中山与亚洲》、《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还出版了内容广泛的论著,如《孙中山论》、《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孙中山军事思想与实践》、《孙中山社会科学思想研究》、《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等,以及关于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孙中山与传统文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孙中山与世界等方面的研究专著。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孙中山研究不仅范围有很大拓宽、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有很多创新,而且学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多数学者在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原则下,借鉴了西方综合研究的理论,将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作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更加彰显了孙中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从而加深了对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位伟大改革家的认识,恢复和显示了孙中山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代表和时代巨人的形象。这是孙中山研究的巨大发展和超越。我国学者为孙中山研究和“孙学”的发展作出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未来的研究———走向更加理性和成熟

  展望孙中山研究的未来,可以肯定,它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和世界政局的变化而被轻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绝不会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减弱,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遗产———孙中山的思想、人格将会继续发挥作用。未来学界对孙中山研究重视的程度以及重视的内容也许会有不同,但它永远不会从学者的心目中消失。未来的“孙学”发展,或许不是数量上的发展,而很可能是在重新发掘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取得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研究成果,使孙中山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任何历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之中,不管其思想主张如何,不论其行为表现怎样,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明了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环境的繁杂,才能找寻历史人物经历的艰辛及其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意义。孙中山是全世界的优秀代表,研究孙中山不能仅从政治视角去追寻,更重要的是用联系的观点去探索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对孙中山进行大视角的审视,全面地考察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将会是未来孙中山研究的趋势。

  事实上,近代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尽管他们思想的兴奋点和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各异,但多数都是围绕中国近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立言行事的。他们或是近代化事业的积极支持者、推动者,或是近代化事业的反对者、抵抗者,由此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分化,形成了不同政治派别,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近代中国各大政治集团、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争论,正是围绕中国要不要近代化以及选择一条怎样的近代化道路而进行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都是对中国近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的不同回应。所以,运用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近代化理论和方法对孙中山进行全面的研究,必将引起研究范式、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领域和空间,也会丰富孙中山研究的内容,给孙中山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史学研究关注现实、参与历史的社会功能。所以,未来的孙中山研究仍然将会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研究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将会不同。在近代化视野下研究孙中山,不仅是为21世纪孙中山的研究拓展思路,而且也肯定会产生出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人民日报》2001.04.28)

 
(来源:河北团结网)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