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苏德战场

  时间:2005-08-12 15:38    来源: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称霸西欧大陆,威逼不列颠群岛,不可一世。他认为实现他蓄谋已久的计划、即建立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和全世界霸权的时候已经来到,而苏联则成了他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碍。因此,希特勒决定把其战略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指令,正式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
  面对德寇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并非毫无警觉。但是,考虑到自身应变措施还不够充分,苏联希望尽可能避免或延缓苏德关系的破裂,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为此目的,苏联极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诚意,继续遵照两国贸易协定交货,在报刊广播上驳斥那些预告苏德之间即将开战的预言。
  希特勒见此情景,大为高兴,急忙祭出他的看家法宝----闪电战。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路直指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格勒;中路的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则扑向盛产粮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辅、哈尔科夫和顿巴斯。
  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入侵后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
  在经历了短暂的心理震荡之后,苏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权;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最高统帅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摆脱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在北方,德军依仗优势兵力,于8月开始对列宁格勒展开猛烈的围攻。但是,无论是封锁、饥饿、炮击还是轰炸,都无法使列宁格勒人屈服。列宁格勒保卫战坚持了900天,以德军损失30万兵力、狼狈逃窜而宣告结束。
  在中路,苏军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冲斯摩梭斯克了会战。虽然斯摩梭斯克于一个多月后失陷,但德军却丧失了25万人,从而为苏军在莫斯科方面组织防御和准备战略预备队赢得了时间。
  在南方,7-9月的基辅保卫战和8-10月的敖得萨保卫战,消耗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希特勒在苏军的沉重打击下只得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他认为,攻占莫斯科就能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取得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
  10月2日,德军出动35个师的兵力,对莫斯科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苏军在斯大林的指挥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不断进行猛烈的反击,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到10月底,德军已疲惫不堪。
  11月中旬,德军又以51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12月1日,德军发动总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尽管德军侦察营已能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德军的全线攻势还是被迫停顿。
  就在希特勒进退两难、一筹莫展之际,苏军以100个师的强大兵力发起反攻击。经过40天激烈的战斗,德军向西溃退了150-300公里,损失了50多万人。莫斯科保卫战大获全胜。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影响深远。它给希特勒的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增强了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发展。

  194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4月5日,德军统帅部发布了"第41号元首训令",决定发动夏季攻势,在北方占领列宁格勒,在南方攻入高加索。为实现这一计划,斯大林格勒便成了德军要攻占的首要战略目标。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人口60万,坐落在伏尔加河弯曲部分的西岸,是苏联南方重要工业中心和南北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攻占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在600-700公里长的南线部署了约150万兵力,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指向高加索,下辖43个师,B集团军分布在斯大林格勒南面的奥廖尔至哈尔科夫之间,下辖71个师,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麾下配有精锐装甲师和步兵师的强大的第六军团。 
  1942年5月20日,德军攻占刻赤半岛。7月3日占领察瓦斯托波尔和哈尔科夫。德军还于6月28日从库尔斯克、罗斯托河下游向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大举进攻,苏军在奇尔河一带展开抗击,于是,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了。
  保卢斯的第六军团8月19日强行渡过顿河,23日接近伏尔加河一带,把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截为两段。同时,德机每天出动上千架次,狂轰滥炸伏尔加河地区,斯大林格勒受到严重威胁。苏军守卫部队第62、63和64三个集团军,在众多支援部队的配合下,进行了顽强抵抗。9月中旬,德军从西南方向突破苏军防线,先头部队进逼伏尔加河畔;10月,德军已攻占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城区。苏守卫部队同德军展开激烈巷战,每天打退敌人一二十次冲锋。此时德军已士气低落,精疲力竭,被迫逐步转入防御。由于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德军也未能打进高加索,只好屯兵于高山和坚城之下,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1942年11月中旬,苏最高统帅助理朱可夫将军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主持制订了代号为"飓风"的反攻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苏军的西南、顿河和斯大林格勒三个方面军及独立的坦克军团、机械化军团、骑兵军团,共100多万人,配有野战火炮和迫击炮1.53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车979辆,作战飞机1350架,完成了在顿河中游和斯大林格勒四周的集结。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当天,西南方面军歼灭了罗马尼亚第三军团两个纵队,突破了敌军的防御,向西北推进。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解放了卡拉奇,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使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德军第六军团和第四坦克军团中的22万人陷入钳形包围圈。当天深夜,保卢斯向希特勒告急,请求允许他沿着顿河东南岸朝罗斯托夫突围,以免"全军覆没"。但希特勒不仅指示不许撤退,而且严令顿河西岸的第六集团军继续东进。为挽回南方的败局,希特勒加紧组建新的顿河集团军群,并把埃里希?冯?曼施泰因从列宁格勒前线调来担任总司令。12月12日,曼施泰因命令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南面的科捷尔尼科沃沿着铁路线发动攻势,以帮助保卢斯的第六军团突围。
  为粉碎德军的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于12月16日命令苏军向曼施泰因部队的后侧发动猛攻。苏军迅速歼灭了意大利第八军团,12月19日解放了科捷尔尼科沃,使德方为第六军团解围的梦想完全破灭。1943年1月18日,苏军发动全线总攻击,26日将德军整个防线分割为南北两部,31日消灭了南部德军。2月2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消灭了北部德军,俘虏了保卢斯等24名将领及其残部9万余人。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苏军在南北各路反攻作战中频频告捷,列宁格勒、顿河流域、北高加索等地的德军相继败退。从此,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这次会战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

  苏德战场是二战最主要的大战场,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特勒计划在6周至2个月内击溃苏联,指示德军对苏联百姓绝不心慈手软,凡有反抗者均枪决;对苏联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和共产党员高级军官一经俘虏,立即枪毙。苏联军民在二战中死亡近2500万人,占二战死亡总数的最大部分。苏联将此战称为“卫国战争”
  希特勒于1943年7月向苏联库尔斯克地区调集了50个师的精锐部队,包括1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万人,近1万门野战火炮,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企图重新夺得在苏的进攻权。朱可夫采取以防御来削弱和疲惫德军,然后调集兵力转入进攻的策略。苏军最终在库尔斯克地域集结了260万人的兵力,5万多门火炮,8000辆坦克和6900余架飞机。
  德军发动进攻的最好时间应是5月,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才决定攻击,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而虎式、豹式坦克虽然比苏军的坦克更具技术优势,但新武器新故障难以一时熟悉掌握,在近战中就被苏军的“老家伙”T-34坦克老练地踢出局。
  7月5日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击,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受到苏军强有力的阻击,德军经过7昼夜才勉强向前推进不到40公里,十分疲惫。7月13日苏军调集总兵力22个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6个空军集团军,与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进行大规模的“坦克肉搏战”。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浓密的硝烟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8个小时血战后,德军和苏军损失的坦克都超过350辆。 
   随后德军不断支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因英美联军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形势恶化,希特勒不得不在库尔斯克收兵。一个多月的血战,德军被击溃30个精锐师、歼灭50多万人、缴获和击毁新式坦克1500辆、飞机3700架。库尔斯克大会战彻底粉碎了希特勒企图再度攻占莫斯科的妄想。德军从此转入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1944年:苏军大反攻的十次突击 

  1943年,苏军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斯摩棱斯克、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重创德军,夺取和巩固了战略主动权,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根本变化。到1944年初,苏军已有足够的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苏军从北起巴伦支海、南至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了十次歼灭性打击,这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十次突击"。
  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实施了第一次突击,全歼德军3个师,击溃23个师,苏军西进220至280公里,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
  1月24日至4月17日,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实施了第二次突击,粉碎德军66个师,其中全歼10个师,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越过国境线,战争已开始转移到苏境外进行。在这次战役中,苏军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宽650公里、纵深45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实现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战略突破。
  3月26日至5月12日,苏军在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实施了第三次突击。在敖德萨战役中,苏军重创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于4月10日解放了敖德萨。在克里米亚进攻战役中,德第十七集团军被歼灭,陆上损失10万多人,海上损失4万多人,并且几乎损失了所有的装备。第三次突击以克里米亚半岛全部解放而告结束。
  6月10日至8月9日,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进攻芬兰军队,被称为第四次突击。这次突击的胜利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态势,迫使芬兰于9月初退出战争。9月19日,苏、美、英、芬兰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定停战协定。
  6月23日至8月29日,苏军实施第五次突击,即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有4个方面军参战,共140万人,德军66个师,120万人。在战役第一阶段中,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第二阶段中,苏军击溃了德"中央"集团军群,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
  7月13日至8月29日,苏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实施了第六次突击,并取得重大战: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3个师,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部,强渡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巨大的登陆场,为在华沙至柏林方向上的进攻占据了有利地位。这次突击的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快速部队在进攻中的作用。
  8月20日至9月底,苏军在苏、罗边境地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进行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第七次突击。在发起进攻后不久,苏军很快切断了德第六集团军和罗第三集团军的联系,完成了对基什尼奥夫德军18个师和罗第三集团军的合围。8月24日,罗新政府声明脱离德国,退出侵略战争。从8月底至9月底一个月的时间内,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歼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军。8月31日,苏军进入罗首都布加勒斯特,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9月9日,保加利亚建立了新政府,并对德宣战。9月15日,苏军进入索非亚,尔后苏保军队联合行动,于9月底肃清了保境内的德军。
  9月14日至10月22日,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实施了第八次突击,击溃德军29个师,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使苏军腾出更多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苏军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地区实施了第九次突击。苏军与南斯拉夫人民军协同作战,于10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0月底,苏军解放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并于10月28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从29日开始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开始向布达佩斯进攻。12月9日攻占黑沙城,并抵达多瑙河。26日,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在埃斯泰尔戈姆会师,完成了对德、匈布达佩斯集团18.8万人的合围。这时,匈牙利各民主团体召开临时国民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并于12月28日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布达佩斯解放。
  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苏军在苏联的佩特萨莫和挪威的希尔克内斯北极地域实施了第十次突击,15日解放佩特萨莫,25日攻占希尔克内斯市。至10月底,苏军推进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区。
  苏军的十次突击,使德军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1944年上半年,德军损失10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夏秋,德军又损失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28000门,飞机12000架。苏军通过十次突击,取得了对德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

  1945年4月,苏军已大兵压境,兵临柏林城下,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山穷水尽的希特勒孤注一掷,企图顽抗到底。战前,德军统帅部为便于指挥,将柏林防御地域划分为9个防区,其中,市中心的提尔花园区为第9防区。德军大本营和国会就集中在这个防区内。
  4月16日,苏军250万大军,在6000多辆坦克、4.2万门火炮、7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柏林发起决定性突击。至19日,苏军顺利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4日,苏军合围了德军古本集团,切断了它与柏林的联系;25日,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47集团军,第一3、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3、第4集团军,第28集团军等部队,开始强攻柏林市区,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27日,经过殊死搏斗,苏军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第3、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从各个方向逼近第9防区。
  第9防区是德军设防最严密和最坚固的地区。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陆地岛,周围被施普累河和兰德维尔运河环绕着。运河两岸的堤坝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堤岸陡峭,所有的桥梁和通往桥梁的接近地都设置了地雷,桥的两端构筑有坚固桥头堡,桥附近的楼房内设有机枪和火炮。运河沿岸的低凹及转弯处,密布着机枪火力点。防区内各街区、各大建筑群组成抵抗枢纽部,并以坚固建筑物组成连、排支撑点。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构筑有街垒;十字路口和广场上配置了火炮和坦克。防区内各大建筑物均由地下道或地下铁道沟通。防区的核心阵地是国会大厦。大厦底层墙厚约2m,周围还设有用钢轨和泥土作成的围墙。大厦门窗均用砖石堵塞,只留出小小的发射孔和观察孔。大厦以西、以北构筑有15个预备火力点;大厦西北、西南各挖掘了3道堑壕,堑壕与大厦地下室由交通壕连接。堑壕前构筑有防坦克壕,在其内灌满了水。核心阵地由德军党卫军、国民卫队营等约5000人和3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防守。
  27日傍晚,攻坚战斗开始。所有攻击部队均编组成以步兵为主体,加强有坦克、火炮、喷火及工兵分队的强击支队或强击群。起初,苏军决心利用强大炮兵火力压制的有利时机,从行进间一举强渡河流,从四面同时实施攻击,但事与愿违,在预定渡河地段强渡时,遭到德军顽强抵抗,冲击受挫,被迫重新组织进攻。
  从南面攻击的各强击支队(群),经一夜的侦察和准备,于次日清晨再次发起攻击。攻击前,炮兵实施了1小时的火力准备。近卫步兵第220团步兵第1营组成的强击支队,沿运河拱桥发起冲击。此时,炮兵以火力压制拱桥另一端德军楼房火力点及其它火力点;工兵冒着枪林弹雨排除拱桥接近地和拱桥上的地雷,拆除德军准备炸桥的炸药包。随即,坦克和步兵乘势向拱桥接近。当进至桥前广场时,埋伏在桥头的德军以“虎”式坦克突然猛烈射击,苏军坦克、步兵前进受阻。战至傍晚,仅有几名步兵在炮火和烟幕掩护下冲过桥,而坦克则在德军坦克、火箭筒等反坦克火力的封锁下,无法过桥。焦急之中,苏军步兵急中生智,在坦克的挂满发烟罐。待引燃发烟罐后,冒着浓烟的坦克向拱桥冲击,同时边冲边开枪开炮,就这样成功地冲过了该桥。
  另一支强击支队勇猛发起冲击后,一举攻占了运河拐弯处右侧的一个街区,并在烟幕掩护下冲进岸边的一座楼房,用喷火器消灭了藏于地下室的敌人,在岸边夺取了一个宝贵的立足点。对岸的炮兵迅速占领岸边发射阵地,对德军运河边的火烟力点和纵深目标实施直接射击和压制,掩护步兵快速渡河。另外有几支强击群,沿柏林的下水道接敌,也先后进入第9防区,并开始强击。经过激烈战斗,各部队均克服水障,突入第9防区,在岸这站稳脚跟,并转入防区内进得攻坚战。
  攻击时,苏军对各强击目标实施了30分钟火力准备,尔后,各强击支队对各自打击的目标发起攻击,将德军分割成数块。近卫步兵第220团的一支强击支队,在攻击福斯大街交叉路口的石质建筑物时,遇德军党卫军冲锋营顽强抵抗。该强击支队即以重机枪、反坦克枪封锁窗口,以45mm炮攻打敌火力发射点,步兵则在火力掩护下向楼底接近,并冲入大楼,很快占领了这座建筑。其他强击支队也先后攻占了布吕克、波茨坦火车站、动物园、博物馆等目标,并从多个方向直逼德军最后堡垒——国会大厦。
  4月29日,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打响了夺取国会大厦的战斗。苏军3个营的兵力将其团团围住。苏军首先集中89门火炮,对大厦实施20分钟轰击,并以大口径、大威力的火炮抵近大厦,对其底层实施直接射击,打开众多缺口。尔后,苏军步兵在浓烟掩护下,接近大厦底部,通过打开的缺口冲入大厦内,自下而上,逐层、逐层清剿敌人。4月30日下午,苏军士兵将红旗插上了大厦屋顶。下午2时25分,战斗结束,2500名残存的德军官兵被苏军俘虏。同日下午3时30分,穷途末路的希特勒,自知罪孽深重,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开枪自杀。5月2日,守城德军所余7万多人全部投降。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