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波茨坦会议 (1945.7-8)

  时间:2005-08-11 17:12    来源:     
 
 


 

波茨坦会议上的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中)、艾德礼(左)和斯大林(右)。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召开会议)、英国首相丘吉尔(后为艾德礼)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的会议。亦称柏林会议。
  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管制德国的基本原则,德国赔偿,波兰西部疆界,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政策,苏联对日作战等。会议结束时,苏美英三国首脑签署《苏美英三国柏林会议议定书》并发表《三国柏林会议公报》(两个文件总称《波茨坦协定》)。波茨坦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关于缔结对德国等战败国和约的准备工作。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铲除可用作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一切武器、军火及战争工具均由盟国处置或予以销毁;摧毁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禁止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对德国的赔偿责任作出规定,苏、美、英等国将从各自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中取得赔偿;苏联除在其占领区获得赔偿外,尚可自西部占领区取得工业设备作为赔偿。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及其邻近地区划归苏联;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前,德国前东部领土,即自史温曼德(今希维诺乌伊希切)以西的波罗的海沿奥得河至尼斯河西段汇流处,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包括本次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领土和前但泽(今格但斯克)自由市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三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已接近取得最后胜利,战时同盟基础逐渐消失,盟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苏、美、英三国就战后世界政治安排展开激烈争论。当时对日战争尚在进行,盟国仍需继续合作,三大国因而还是就一些重要问题达成了协议。波茨坦会议对于巩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迫使法西斯日本早日无条件投降起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