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第一集 天地悲歌

  时间:2005-10-25 14:25    来源:     
 
 


  台湾,祖国的宝岛。1895年被日本侵略者霸占,实行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抵抗,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进行了不屈的抗争,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祖国。

  60年过去了,两岸的中国人没有忘记那过去的屈辱,没有忘记危亡时刻迸发的民族精神。

  谨以此片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

  第一集 天地悲歌

  这里是位于台北市延平南路的中山堂。记者在这里采访。

  【台北、中山堂】

  记者:在台北市内这个叫中山堂的地方,正是60年前台湾光复时,举行受降仪式的地方。在中山堂对面的那一堵墙就是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

  【台北街头采访、中年妇女、中年男人、学生】

  记者:请问你知不知道10月25日是什么日子吗?

  A:大家都知道10月25号是光复节。

  B:被日本强占了50年的台湾这块土地。

  C:我们打败日本人,重回祖国。

  D:也解放了台湾同胞,殖民地的这种耻辱。

  【字幕】台北,1945年10月25日,台湾人民庆祝台湾光复。

  【音乐起】——台湾中山堂、赤嵌楼、鹅銮鼻灯塔等。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它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南,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上,台湾曾多次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占,进入十九世纪,“明治维新”后扩张野心急剧膨胀的日本更是对台湾垂涎三尺。

  【采访】台北大学教授 毛铸伦:

  (日本)他占着这个岛上,他可以进入大陆。这个岛如果在他手上的话,他就可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他不能攻的话,他掌握这个岛他也可以钳制你。

  【采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陈小冲:

  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日本早就对台湾有侵占的野心了,十七世纪初的时候,长崎代官村山等安,他曾经组织了侵略台湾的舰队,企图侵占台湾,然后以台湾为基地进行中转贸易。同时以台湾为跳板,向南方进行扩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对台湾的一个侵占的企图是由来已久的。

  这是一幅早年的政治漫画。欧美的列强正拿着刀切割着中国。在右下方的这位,眼里流露着贪婪,刀放在桌上,注视着中国。“他”就是日本。

  为侵占台湾,日本多次向台湾派遣人员,调查搜集台湾的情报,对台湾的山川、河流、道路、矿产、人口进行详尽地调查。

  这个人叫桦山资纪,1873年,已是日本陆军少佐的桦山资纪化装来到台湾,进行秘密勘察。

  【采访】台湾社会学者 丘秀芷:

  桦山资纪化装成哑巴和尚,其实他根本会讲话。他只是化装成哑巴,然后就把台湾各地的港口全部都调查清清楚楚。乙未年日本攻打台湾就是桦山资纪带领着舰队攻打的,攻打台湾的。

  22年后,就是这个桦山资纪,再次来到台湾,而这次他已经不再是偷偷摸摸地上岸,他已经被日本政府委任为第一个所谓的台湾总督。他就是按照当年勘测好的地点,率领日本军队在台湾北部的澳底登陆。

  日本一边在收集有关台湾的情报,一边在等待和寻找机会。

  1874年4月,日本以琉球人与台湾原住民发生冲突为借口,派军队入侵台湾南部地区。

  在台南牡丹乡大桥的路旁,有这样一组色彩鲜艳的浮雕,描绘的是原住民勇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

  当时台湾牡丹社的原住民只有400余人,没有任何的防备,手上也只有原始的狩猎工具,但侵略者却是有备而来,并且武装到牙齿。日军以三倍的兵力分三路包围了牡丹社,以为降伏这群手无寸铁的原住民是手到擒来。可是,从山林中传出的呐喊与呼啸,竟然压倒了侵略者枪炮的轰鸣。牡丹社原住民们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家园。

  【采访】参加石门战役者的后代 林金德:

  只有爬到这个山顶,把石头一个个绑起来,等日本人要进来的时候,一声令下切断绳子,所有石头从山顶滚下去,很多日本人就这样被砸死了。

  日本武力侵台后,清政府立即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他积极布置全岛防务,调入一万多名清军和大批装备、船只。后来,腐败的清政府还是采取议和的策略,跟日本在北京签订了《北京专条》,日本承认台湾为中国领土,军队撤出台湾;而清政府要向日方赔偿抚恤费50万两白银。

  日本人撤退了。可沈葆桢却难卸一身的重负。他用清政府调拨的20万两白银,购买了10尊大炮,亲自督造台湾历史上第一座西式炮台。沈葆桢深知,若没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想与日本人打交道,无疑是“与虎谋皮”。他绕着炮台巡视良久,挥笔题下“亿载金城”四个大字,以示炮台固若金汤、历久弥坚之意。

  1885年的10月,清政府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台湾成为清朝的第二十个行省。

  刘铭传,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他在台湾任期六年,开展了各项现代化的建设,包括军事、制度、教育、交通各层面的改革,希望“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以一岛基国之富强”。

  这道人工开凿的槽痕,是中国历史上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的遗迹。这条电缆线就是刘铭传在任时修建的,它把福建省连江县川石岛和台湾的淡水连了起来,当时台湾府就是通过这条电缆线,将台湾的消息及时传回大陆,这一通讯方式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存放在福建省电信展览馆里的这截电缆线就是当年的原物。

  刘铭传在台湾实现了中国的数个第一:率先在台北架设电灯;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官办并且投入客运的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台湾已跻身为当时中国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然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处于危难之中,西方列强不断蚕食中国,清政府在强敌面前却表现得软弱无能。早在1842年,英国就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西方殖民列强侵略、蹂躏的对象,中华民族历史进入惨痛的一页,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就这样被不断宰割着。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杜继东:

  英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呢,是开放五口通商,还有割地、赔款等,英国通过这个条约就占领了香港,这就开了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恶例。因为清政府和列强也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当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

  1895年2月12日,慈禧召见重臣,决定委派掌握军事、经济和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为新任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等一行71人,乘坐两艘德国商船,在1895年3月19日到达日本马关。

  春帆楼,位于日本本州岛的南端,又名藤野公馆。当时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经常在这里吃河豚鱼,中日两国谈判的地点也被伊藤博文安排在这里。

  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在春帆楼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展开停战谈判。 3月21日,日方提出限清政府3日内答复停战条件,即要求清政府先答应由日军占领天津到山海关的一切土地设施。李鸿章一直不敢答应。当中日双方举行第三次会谈时,伊藤博文又提出了要吞并台湾。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国之兵船载着5000名士兵,在六七日以前,已开往澎湖和台湾。”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偏东,西距福建72海里,东距台南约52海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在3月24日攻占澎湖,对台湾形成兵临城下的态势。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褚静涛:

  当清政府的代表在马关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的时候,3月23号,日本海军便在澎湖登陆,第二天占领澎湖。而后日本政府提出割占澎湖的要求。日本海军在澎湖登陆的目的,就是要逼李鸿章接受日本的条件,并且造成占领澎湖直逼台湾的既成事实。

  伊藤博文在谈判中进一步威胁李鸿章:“关于台湾一定要割让,是不是能马上交割?”李鸿章说:“头绪很多,请宽限两个月,办事较妥。台湾已被你们吃在嘴里,你们又何必着急呢?”伊藤博文贪婪地说:“还没有咽下去,我们还饿得厉害呢!”。

  【采访】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鹏:

  李鸿章这时候还在和日本人讨价还价,然后伊藤博文告诉他,你如果不签字,那我们就要打北京了。你这个议和大臣离开了我,你能不能顺利地回北京,我都不能保证。这下李鸿章就紧张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得到保证,那还怎么谈下去。所以他就反复给朝廷施压,说你赶快同意吧,你要不同意的话,他们一个要打北京,第二个我都回不去了。所以这个时候,朝廷也同意在条约上签字。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议定了和约,这就是《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强占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后来,由于俄国、法国、德国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于是联合干涉,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接受三国的所谓“劝告”,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须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辽东半岛。

  【采访】《台湾民众抗日史》作者 安然:

  清政府要还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个收入相当于清政府三年半岁银的收入,由于清政府无力偿还这么多,它被迫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德国、英国去借债,因此最后偿还的数字要远远超过这个。这个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春帆楼上的一份条约、一纸清单,日本就霸占了他们垂涎已久、多次侵占而未能成功的台湾。《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巨额赔款,似乎是决意要让中国人永世不得翻身;而对台湾的侵占使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沉重的代价。《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之久。

  【采访】《台湾民众抗日史》作者 安然:

  日本政府拿到这笔钱以后,把主要的部分,大概五分之三的样子用于军备,特别是用于他们的海军扩张,由于日本海军得到了这笔钱以后,他在实力上有了很大的长进,所以在日俄海战,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斗中,应该说他的海军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跟当初用这笔钱扩张他的海军建设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钱大概735万两白银,用于叫做“台湾经营费”,这个钱主要运用在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和开发的费用上。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到北京的那天,正值京师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考。在京的各省举子闻此噩耗,痛心疾首。在京会考的台湾举子和台湾籍官员立即上书督察院,他们提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他们公推康有为起草请愿书稿,向光绪皇帝请愿。在这份一万八千余字、一千三百多位举子联名签署的请愿书中,康有为慷慨陈词:“窃以为弃台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 从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到5月8日烟台换约,22天内先后有3000多名举子上书38次,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斗争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此时的台湾,反对“割让”的浪潮正席卷全岛。“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台湾著名士绅丘逢甲写下这悲愤诗句。

  丘逢甲,出生在台湾苗栗,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诗人和教育家。这位进士出身的工部主事,面对台湾被霸占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痛心疾首,刺血上书“拒倭守土”。在他的组织下,掀起了一场悲壮的武装保台运动。

  【采访】丘逢甲侄孙 丘晨波:

  最重要的就是他写了几封给朝廷的信,寄给朝廷的电报,他写血书,咬破手指,用手指写的信,表示最隆重的信,要求清兵打(日本人),不要割台湾。

  丘逢甲邀集一批台湾的官吏名绅,倡议建立一个抗日保台政权,十天后,临时性的地方抗日政权成立,推举当时的台湾巡抚唐景崧担任抗日临时政权的领导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全台义军统领。

  临时抗日政权还精心设计了这面尾高首低的“黄虎旗”,将年号命名为“永清”,以表爱国赤子之心。

  【采访】《台湾民众抗日史》作者 安然:

  抗日临时政权的成立,他的目的首先是要唤起岛内的民众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抵抗日本对台湾的霸占,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政权,赢得国际的支持。当然很不幸的是,实际上最后国际的列强们,没有给予他们想像的那种支持,再加上双方实力悬殊太大,这个抗日临时政权只存留了十几天就失败了。

  台湾人民成立临时抗日政权,誓不从倭、武装抵抗日寇侵占台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海内外。上海的《申报》率先做出了报道,刊出了代表国内民众呼声的专论《论台湾终不为倭人所有》,向国人大声喊出“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声援台湾人民的抗日爱国斗争。

  1895年5月29日,桦山资纪和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所率领的近卫师团的前锋部队在基隆东南的澳底登陆。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杜继东:

  侵台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基隆,一路在基隆附近的澳底登陆,因为他们事先经过调查,知道澳底这个地方兵力空虚,防守薄弱,地势比较平坦,所以他们就选择在这个地方登岸。

  登陆后,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特意从军舰上搬下这张椅子,坐在上面拍下了这张照片,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就像是在日本的海滨度假一样。但他做梦没有想到,仅仅5个月,他就被抗日义军的炮火击伤,最后死在台湾。

  1895年6月2日,在基隆港外的日本军舰“横滨丸”上,清政府代表李经方与桦山资纪在举行了所谓的“台湾割让仪式”后,匆匆离去。

  【采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杜继东:

  日本要求清政府办理一个“割台仪式”,清政府就派李经方为“割台特使”,前去办理。在李经方到达之前,日军已经开始进攻台湾了。那么6月2日,李经方和桦山资纪在基隆外海的一艘日军军舰上办理的“交割仪式”。桦山资纪就问李经方“你为什么不上岸呢?”,李经方就说了“‘割台’以后,台民非常愤慨,如果我上去有可能让台湾人给杀了,所以我不能上去。”

  1895年6月7日,日军占领台北。

  6月17日桦山资纪策划了所谓的“始政仪式”。在仪式上,侵略者迫不及待地放言,日本已经接管台湾,并将预期一个月内完全平息全岛的抵抗。

  然而事情并不像桦山资纪想像的那样,台北沦陷后,日军从台北南下,企图迅速占领全岛,但在从台北到台南的路上,不断遭到台湾民众的殊死抵抗、寸步难行。在台北到新竹沿线,日军遭到了丘逢甲、徐骧率领的抗日义军的抵抗;8月中旬,在彰化的八卦山战斗中,黑旗军和抗日义军以巨大的代价,击毙日本的精锐师团1000多人;在嘉义保卫战中,抗日义军在嘉义城外暗埋地雷,并将日军诱入地雷阵中,炸死日军700多人;直到10月,抗日义军才退守到台南北部的曾文溪,遭到日军精锐部队28000人的围剿,抗日义军虽然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无数台湾同胞面对日军最精锐的侵略部队,不畏强暴,慷慨牺牲,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天地悲歌!

  在台北县树林镇,至今存留着一座坟茔,为的是纪念“乙未树林抗日十三公”。他们是日军从台北向南进军时最早遇到的抵抗力量,因为阻击日军而在树林一带与日寇展开殊死决战,十三名义士英勇战死。

  沿台北向南,像这样的抗日英烈冢还有很多。这是著名的“七十三公墓”,祠堂里供奉着更多的抗日义军不屈的魂灵,这里的每一个英名,都能引出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

  【采访】台北桃园县龙潭忠义庙守庙人 彭一富:

  牺牲的人啊,我们这的老百姓也是讲他是很伟大、很忠心为国牺牲的人,以后才给他们盖了这个庙起来,给周围的老百姓拜拜、奉侍这样子。

  面对抗日义军不屈不挠的反抗,骄横狂妄的桦山资纪不得不去讨救兵,能久亲王把他的爱将旅团长山根信成派到新竹,展开了大扫荡。当地百姓在首领苏力、苏俊和陈小埤的领导下,组成了名叫 “三角涌义民营” 的抗日武装,他们机智灵活地利用河谷、丛林、丘陵等有利地形与侵略者打起了游击战。

  在台湾北部台北县的隆恩埔,一支由36个日本兵组成的辎重队,在曹长樱井茂夫的率领下为进山“讨伐”的日军运送给养,途中遭到了由陈小埤所率“义民营”的突然袭击,樱井茂夫当即毙命,整个辎重队全军覆没。而日军近卫师团的另一支部队,也被苏力等人用“口袋阵”团团包围,日军弹尽粮绝、死伤惨重,最后只好派4名士兵,靠着剃发换服、戴斗笠穿草鞋,装扮成台湾百姓的模样才得以逃出重围讨得救兵解困。

  新竹,台湾北部的重要城市。在新竹争夺战中,义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大小战斗共计20多次,牵制日军达一个多月。

  日军在攻下新竹后,随即又迫不及待地向台中和彰化逼近,然而,大甲溪那湍急的水流咆哮着拦住了强盗们的去路,黑旗军将领吴彭年和义军将领徐骧率领的队伍,从两岸的丛林和山谷里射出的猛烈炮火,打得他们丢盔弃甲、死伤惨重。

  奋起抗击的黑旗军和当地百姓组成的义军踞险死守,日军几番强渡都被打退,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蜷缩在这座磺溪书院里,绞尽脑汁仍一筹莫展。望着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他终于坐不住了,亲自跑去寻找渡河点,不料对岸飞来几发义军的炮弹,其中一发不偏不倚,就在北白川宫身边爆炸。事后,日本人大肆吹嘘说“亲王有神灵庇护、须发无损,”但炮击事件之后不久,就传出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染上重病的消息。最后死在了台湾。

  在台湾北部的苗栗,有这样一处庙宇,来这里的香客络绎不绝。这里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百年前的一位英雄,这位将军名叫杨再云,当时是驻守新竹的黑旗军将领。

  杨再云生于湖南湘潭,死在台湾苗栗,当地人尊称他为“杨统领”。在抵抗日军的战斗中,火炮手不幸中弹,一时军心大乱,有人提议撤退,凛然刚烈的杨统领手起刀落,将胆怯者正法于阵前。他率领部队英勇拼杀,壮烈牺牲。

  【采访】全国台联研究室副主任 杨毅周:

  在抗击日本侵略台湾的过程中,有大陆人和台湾人共同来抗击日本侵略,那么比如杨再云所率领的义军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湘军,他们是湖南人,选择了留下来跟台湾人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

  八卦山位于台湾岛中部彰化市东郊,因山势形似八卦而得名,海拔不超过100米的八卦山,因为有一座七丈二尺高的释迦牟尼佛而闻名,也是彰化四周惟一的制高点和天然屏障。日军分三个方向猛攻八卦山,义军将领吴汤兴和黑旗军将领吴彭年等人率部与之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这是台湾反割台抗日斗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4000多义军和15000多日军血战三昼夜。

  70年后,当地的农民在耕作农田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坟茔,经鉴定,600多具仓促掩埋的尸骨均为当年战死的义军将士。郁郁葱葱的八卦山上,便有了一座抗日纪念公园,年年岁岁,香火不绝。

  这是当时在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两幅宣传画,一幅是刘永福的女儿率众聚歼鬼子兵;另一幅更有趣,在画上,桦山资纪已被刘永福下令斩首示众。

  刘永福,广西钦州人,在中法战争中率黑旗军大败法军,后率部驻守台湾,日本强占台湾后,他与丘逢甲一起,共同担当了领导抗日武装的责任。

  在通往台南的路上,日军所到之处,都遭到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当地义军的英勇抗击,他们殊死抵抗,身为大将军的刘永福也亲自上阵,发炮轰击日军。这期间,日军近卫师团连遭重创。台南,成了这支“天皇近卫军”的伤心之地。

  【采访】台湾作家 陈映真:

  1895年这一年,台湾人民赤手空拳,甚至非常简单的武器,跟最现代化的日本军近卫师团对抗,那种对抗的强烈度,是出乎近卫师团估计的。

  1895年10月,日军从海、陆两路包围台南。21日,日寇进入台南。11月1日,最后的抗日基地恒春落入敌手,台湾全岛沦陷。

  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日本出动陆军7万余人,军马9400余匹;海军军舰40余艘、各类舰艇数百只;其它人员1万多人,先后总共出动兵力约10万多人。在装备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的义军进攻下,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在内的4642人死亡,因受伤、患病、感染疫病人数高达27000人。日军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损失。

  一些抗日义军后来内渡回到大陆,从事革命活动。1895年7月末,丘逢甲带着两岁的儿子离开台湾,回到祖籍地广东蕉岭。面对东海波涛,丘逢甲心绪难平。

  1896年,丘逢甲满怀悲愤写下了《春愁》一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把书房取名为“念台精舍”,为儿子改名为“丘念台”。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一方面开办学校,教育民众;一方面投身辛亥革命的大潮,而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台湾。

  光复台湾,魂牵梦绕,思乡和抑郁再加之积劳成疾,丘逢甲48岁在广东蕉岭病逝。他临终前留下遗言:“死后必须南向而葬,我不能忘记台湾啊!”

  在丘逢甲辞世二十多年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他的儿子丘念台在广东组织了“东区服务队”,投身于全民抗战洪流中。台湾光复不久,丘念台回到了台湾。终于可以抚平父亲永远的伤痛。

  【采访】《台湾民众抗日史》作者 安然:

  像他们这样,一门忠烈爱国爱乡的台湾同胞,在台湾当中也不在少数,比如说像连战的祖父连雅堂,连战的父亲连震东,他们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了抗战,并且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台湾沦陷了,台湾民众的抗暴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宝岛各地纷纷自发组织起抗日武装,以深山峡谷为根据地,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

  面对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斗争,日本殖民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抗暴斗争还是持续不断。

  位于台湾中西部云林地区的大坪顶,是台岛中部抗日英雄柯铁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柯铁虎原名柯铁,因臂力过人,异常勇猛,被当地人称做柯铁虎,有关柯铁虎的抗日故事流传至今。

  【采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晓波:

  柯铁虎是铁国山下的一个樵夫,猎户、打柴的,那么后来由于他的英勇,他双手能开枪,而且身手矫捷。他曾经把一个日本的守备队50多个人,引到树林里面去,结果差不多被他歼灭掉,他一个人干掉差不多50多个人,后来这个守备队剩下的人仓皇而逃,连尸体都来不及收拾。

  从1895年开始,柯铁虎等人以铁国山为中心,进行抗日游击战,并吸引了台中抗日的各路精英,他们烧据点、杀军警,一度收复云林县城,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斗志。1900年2月9日,柯铁虎病逝,他的父亲继续作战,最后英勇牺牲。

  与柯铁虎同一时期进行武装抗日的队伍中,还有台北的简大狮和台南的林少猫所率领的抗日武装,由于他们三个人都骁勇善战,重创日军,被后人誉为台湾的抗日“三猛”。

  1898年,这个叫后藤新平的日本人,被任命为日本在台湾的所谓民政长官。后藤提出改变过去单纯使用军事镇压手段的方法,而是更加阴险地对台湾抗日民众采取诱骗、分化和屠杀相结合的策略,先将抗日武装诱骗下山之后,再寻机加以杀害。

  【采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晓波:

  柯铁虎死了之后,到了1902年,后藤新平欺骗柯铁虎的部下。这些农民八点钟进入操场。看守的日军机关枪扫射。扫射完了之后呢,日本士兵持长刀入场,还有存活的人则以长刀劈杀之,史称“归顺式惨案”。

  日本殖民者在台湾不仅无情地杀害反抗者,也不放过普通民众,屠杀事件不断发生。1896年,在彰化,日军杀害台湾民众5000多人;在云林大坪顶,日军屠杀了3万多人,在1901年的“后壁林惨案”中,日军屠杀了3473人;在1915年西来庵暴动起义中,日军杀害了3万多人。在整个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被日寇杀害的台湾同胞超过60万人。

  但无论是血腥的镇压,还是利诱、分化、瓦解,都没能削弱台湾人民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坚强意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影响迅速波及到台湾。

  罗福星,印尼华侨。中学毕业后,罗福星随父在台湾居住了4年多。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日本人统治下台胞的苦难,唤起了推翻日本殖民统治、光复台湾的信念。1907年,21岁的罗福星在厦门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采访】全国台联研究室副主任 杨毅周:

  罗福星作为同盟会的会员,被委派到南洋去进行革命宣传。1911年4月初,他听到同盟会准备参加广州起义,他积极报名,从南洋赶到了广州。罗福星在黄兴的率领下,打入了广州的总督府,那期间由于起义军太少,起义失败,罗福星本人脚受了重伤,但是被营救了出来。

  1912年,罗福星返回台湾,在苗栗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发展抗日力量。

  【采访】全国台联研究室副主任 杨毅周:

  他这一趟回来的目的,主要是准备以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罗福星在岛内以很短的时间,就发展了200多个同盟会的会员,影响所及大概有5万多台湾民众,参与了罗福星起义的行动。

  1913年,罗福星在苗栗召开“各地志士抗日大会”,发表了著名的《大革命宣言》,会上,他怒斥日本殖民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雪国家之耻,报国家之仇”。

  由于被叛徒出卖,罗福星被捕。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揭露日寇的残酷暴行,高唱着《祝我民国歌》从容就义。罗福星在苗栗组织的全岛的抗日活动,作为台湾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1915年,就在日本殖民者得意洋洋地准备纪念所谓的“台湾始政”二十年之际,台南西来庵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武装暴动。

  西来庵是一座庙宇,位于台南的一个叫噍吧哖的地方,反抗日寇的领袖余清芳。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联合从大陆回来的罗俊,以及在当地坚持抗日的义军首领江定,在西来庵中号召台湾民众奋起抗日,并率领4000多民众在台北和台南两地发动武装起义,打击日本殖民者。对于他们的政治目标,暴动领导人之一的赖宜在日本人的法庭上公开宣称,就是决心将台湾恢复为中国版图。

  【采访】台湾作家 陈映真:

  从1895年到1915年,长达20年的时间,台湾农民也是用非常粗糙的武器,跟日本当局最现代化的武器作了20年的斗争。这是不得了的事情,是可歌可泣的。

  西来庵暴动使日本殖民统治者大为震惊,20年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丝毫未能削减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在日本军队和警察的大举进攻下,西来庵暴动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余清芳、罗俊、江定等暴动领导人相继被捕。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南开设了所谓的临时法院,审判余清芳等1466人,其中被判死刑者高达866人,制造了一起震惊世界的“血案”。

  为了报复台湾同胞的反抗,在西来庵暴动前后,被日寇疯狂残杀和集体屠杀的民众超过了3万人。

  【采访】台湾《远望》杂志社社长 廖天欣:

  日本统治台湾50年,台湾人民反日抗日50年,而且是全方位的。当时祖国大陆抗日战争有前方后方之分,台湾没有,全方位的,都是前方。每天跟日本鬼子接触。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鹏:

  五十年期间,台湾人民几乎没有停止过反日、抗日的斗争。台湾回归祖国,当然与八年抗战取得胜利有关,也与五十年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密切相关。台湾人民五十年的抗日斗争是台湾回归祖国的根据之一。

  从1895年台湾民众大规模抵抗日军侵占台湾,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暴动,台湾同胞一直没有停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较大规模地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斗争有20多起,谱写了悲壮的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篇章。面对日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不屈不挠的台湾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顽强,抗击日寇。他们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开始利用文化和政治手段进行抗争。长夜漫漫,但无数爱国志士坚信,台湾终有一天会光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责任编辑:清水)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