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两代台胞的爱国情怀

  时间:2005-10-25 09:20    来源:     
 
 



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之一的叶荣钟的女儿叶芸芸女士在《祭黄陵文》的展览前留影。人民网记者唐述权 摄

  人民网北京10月24日讯 记者唐述权摄影报道:“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展览”今日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应邀前来参加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系列活动的许多台湾同胞,怀着追缅先烈的崇敬心情参观了展览,其中包括台湾老一辈抗日战士的后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台胞的后代,他们均表示,台湾光复非常来之不易,两岸同胞血脉相通命运相连,台湾光复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果实。

  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台湾社会运动领导人之一林献堂等人组成光复致敬团,赴大陆遥祭黄帝陵,宣示台湾同胞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台湾文化界名宿叶荣钟为成员之一,他的女儿叶芸芸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叶女士表示,回想父亲的足迹,今天观看展览时心情一直很难平静。她说,“我父亲这一代人为了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经历是非常曲折的,这是我今天参观时特别感慨的地方”。叶女士说,台湾光复已经60年了,两岸尚未和平统一。两岸同胞经历了不同的历史,两岸关系又遇到诸多波折,所以和平值得倍加珍惜。

  在谈到岛内一些“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时,她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扭曲,“我父亲一辈的人的想法与‘台独’意识是绝对不一样的。光复致敬团不仅祭黄帝陵,还在大陆为民众捐款,那时台湾民众认为,只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才有人民的尊严。

  采访中,叶女士还与记者一道观看展览,回顾了致敬团发起人丘念台及其父亲丘逢甲在台湾和大陆的抗日斗争经历。观看展览后,她说,“台湾的命运与祖国大陆是联结在一起,是不可能分割的。作为台湾人,我们不能自外于中国”。

  1946年,台湾的士绅代表在各地群众支持下自费、自发地代表台湾人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在林献堂率领下,跨越海峡,赴南京祭拜了中山陵,再到陕西遥祭黄帝陵。林献堂曾感慨地说:“应知台胞在过去五十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前仆后继,简言之,为民族主义也” 。光复致敬团在《祭黄陵文》中写道,“向往故国,日夜祈救。八年战争,民族更生。旧耻尽雪,旧土重宁。自由解放,全台欢庆。”


台湾著名爱国作家杨逵之子杨建先生在其父的图片展览(上部左二)前留影。人民网记者唐述权 摄

  记者随后采访了台湾著名爱国作家杨逵之子杨建先生。杨逵1906年生于台南,1927年从日本返回台湾,参加抗日爱国的“台湾文化协会”,曾任“台湾农民组合”中央党务委员。他先后十余次被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逮捕入狱,但仍坚持斗争,从不屈服。从国土上赶走日本侵略者,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是杨逵作品中最强烈的主题。

  杨先生说,他父亲1936年创办《台湾新文学》,宣扬反帝反封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1937年就被日本当局查禁。其后,他创立“首阳农园”,取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词,表达“义不食日本之粟”的决心,以种菜养花为生。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杨逵将农园改名为“一阳农园”,寓意一阳开泰,并创办《一阳周报》,介绍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台湾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


  (责任编辑:清水)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