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击退日军西渡黄河(1938.2-1942)

  时间:2005-08-10 15:14    来源:     
 
 
  陕甘宁边区的东面是黄河天堑,河防线北起府谷,南至宜川,蜿蜒500余公里,它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惟一通道。从1938年起,日军向边区河防不断发动进攻,企图强渡黄河,突破西北重要门户,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威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中枢的安全。

  太原失守后,日军逼近黄河,威胁边区安全,陕甘宁边区河防守备部队进入临战状态。1938年2月27日,日军109师进占黄河东岸要口军渡、碛口,直迫河防,并猛烈炮击西岸吴堡、宋家川河防阵地。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扼守宋家川一带渡口,警备第3团以一部兵力渡河,向柳林敌后袭击。3月13日,进占保德的日军2000余人进抵神府磐塘渡口对岸,首先炮击河防阵地,尔后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强渡黄河。河防守备部队在日军密集渡河时,以突然猛烈火力,击敌于半渡之中。并以机动兵力一部,乘日军渡河混乱之际,迂回渡过黄河,袭击日军侧背,在八路军第120师积极配合下,迫使进犯河防的日军撤退。

  1939年1月1日,日军分3路,每路1000余人,向黄河沿岸的马头关、凉水岩、泥金滩挺进,先后占领上述三据点河东阵地,以猛烈炮火轰击留守兵团河防阵地,并以飞机10余架投掷毒剂弹,在破坏数段河防阵地后,即在火力掩护下进行强渡。警备第5团乘日军运动集结时,进行猛烈火力还击,击毁其部分船只,歼敌一部,日军被迫撤回黄河东岸。

  1939年6月4日,日军1万余人进占军渡,在黄河东岸构筑工事,并以炮火轰击河西宋家川、枣林坪一线河防阵地;6日,日军又以1.5万余人进占孟门、碛口,以飞机向河西河防阵地及陕甘宁边区内地城市进行猛烈轰炸。面对日军重兵压境,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与动员全边区军民全力支援河防部队。黄河以东八路军部队于敌后破袭日军交通线,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至此,日军对边区河防最大的一次进攻又告失败。

  1941年11月2日,日军1500余人在炮火和飞机掩护下西渡。第2团在河东部队配合下击退日军进犯。此后,日军因兵力严重不足,逐渐减少了对边区的进犯,至1943年,被迫停止对边区的进攻。

  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人民支援和地方武装配合下,从1938年至1942年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使千里河防始终未被日军突破,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江河防御作战中,是绝无仅有的辉煌战绩。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