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受益行业之海西交通运输

  时间: 2009-05-07 21:34     来源: 中国台湾网综合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 

 

推进海西交通运输“三大建设”

  当前,中央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作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的决策部署,把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这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施海西两个先行区发展战略中,把交通运输列为九大重要支撑体系之一。这是福建交通运输传统发展模式之“变”,是福建交通运输实现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应对这样的变化和机遇,福建交通运输应当确立以“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为走向的“三大建设”发展目标。

  前瞻性的发展目标的确立来自历史的启示。上世纪80年代,在开放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条件下,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明显:缓解了“出行难”、“运货难”的交通瓶颈。上世纪90年代,在公路“先行工程”、高速公路建设、港口建设推动下,我省道路水路运输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成果是: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从“不适应”到“适应”。本世纪初前8年,在全面推进港口、通道建设和“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每年投资以百亿元规模增长的作用下,我省交通运输生机勃发:全省“四小时交通经济圈”形成,各县区基本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设区市,96%以上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直接走上水泥公路、搭上汽车,将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港口集装箱运量不断刷新。

  改革开放30年福建交通运输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当然,这仅仅是自我纵向比较的视角,如果置于全国平台的横向视角上比较,就不难发现,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增速缓慢,甚至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在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举措上,我省交通运输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交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结构上,海西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的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路网不够完善,枢纽不够突出,主通道运能不足,港口结构、功能不够合理和吞吐后劲不足等,与我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地位不相称。30年来,我省交通运输目光长期停留在省内自身发展上,缺乏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交通发展战略走向。在经济全球化,海西建设呈现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中西部”发展态势、融入全国发展战略的今天,这显然是不足的、滞后的。从现在起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福建交通运输应以“一通百通,海西先行”为指向,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力量为己任,以“三大建设”为目标。

  在海西发展战略中产生的福建交通运输“三大建设”,不是一般的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和量的增长,抑或是仅仅满足于本省的“适应”,而是要跳出交通看交通,要有全局视野,要解放思想,放眼全球,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要充分发挥和转化福建的资源优势为全国大局提供服务,让福建交通运输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真正体现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融入全国、全球经济的战略精髓。

  ——“大港口”建设。港口是我省“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世界经济发展现象表明,港口经济是开放经济、国际化经济。基于此,福建港口建设必须确立战略性和全局性站位。要着眼于统筹考虑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让港口发展适应所在城市经济贸易、金融、旅游等产业发展和扩张的需求。通过加快沿海港口群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加快区域经济融入全国以至全球经济的步伐。要围绕我省加快培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主导性、支撑性、基础性影响产业的战略,依托深水港口,大力发展石化、冶金、能源、造船、浆纸及木材加工等临港重化工业,相应集中建设煤炭、石油和矿石等大型能源、原材料码头,通过产业集聚推动港口发展。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厦门港和福州港江阴港区为主的两个集装箱运输中心、湄洲湾和福州港罗源湾两个散货转运中心的“两集两散”重要港区建设,推进大型码头、深水航道建设,提高福建港口集约化水平。

  ——“大通道”建设。构建改革开放大通道,就要构建跨越省界、联通境外,促进福建经济快速融入区域和国际经济发展、分工协作、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交通大通道。要构建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两纵”大通道。目前, “第一纵”,也就是我省纳入国家“五纵五横”综合通道布局中,贯穿沿海6个设区市,以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福厦快速铁路、温福铁路、国道104和324线以及管道等构成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已基本形成。“第二纵”是一条贯穿全省西部山区,以长(春)深(圳)线高速公路福建段、国道205线为主轴的“大通道”,目前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大通道规划布局,尽快打通。当前,我省正积极打通山区与沿海各一条纵线“大通道”,早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的交通运输新格局。要构建拓展中西部的南北“两横”大通道。根据省委、省政府“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建设以厦门空港和海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通过厦(门)成(都)高速公路、龙(岩)厦(门)和赣(洲)龙(岩)铁路为主干,连接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南部横线通道;建设以福州海港和空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通过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北)京台(北)铁路为主干,连接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北部横线通道。要构建祖国统一大业大通道。要利用我省对台区位优势和“五缘”优势,加快形成以福州和厦门两个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为中心,涵盖整个海峡西岸的半日交通经济辐射圈,涵盖江西、浙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经济辐射圈,并快速形成集疏运体系,早日形成连接海峡两岸“大通道”,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 “大物流”建设。大物流建设是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助推器,也是大港口、大通道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大物流建设是由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以及邮政、信息产业构成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要着力培育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知名物流企业,带动本地物流业发展。培育海、铁、空等多种形式联运物流企业,力争2010年在福州、厦门、泉州各形成一家初具规模的物流企业。要做好物流园区(场站)规划衔接,实现立体转换、无缝链接。打通沿海与山区的通道,联通沿海与内地市场,承接沿海地区技术升级换代后产业的调整布局,推动物流的有效聚集。对港口资源、集装箱运输资源加强引导整合,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发挥对台交通优势,初步构建海峡滚装运输系统。完善集疏运、口岸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将疏港铁路专线(支线)建设列入线路建设规划,增强港口与铁路货物运输承接能力,发挥港口经济优势。

 
编辑: 邵磌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