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海西新坐标]“辐射效应”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

  时间: 2009-05-31 08:54     来源: CCTV.com     
 
 
 
[海西新坐标]“辐射效应”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
 
  新闻联播5月30日播出:

  与周边共享港口优势,让港口得到腹地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与左邻右舍一起联手补齐交通建设这块短板,一个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出太平洋、西进内陆的海西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正加速形成。

  赣州江钨是金融危机后江西省启动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每年需要进口12万吨废铜作为生产原料,为了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企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便捷的出海口。

  距离相差不多的三个港口,在通关时间、费用上的差异最终让企业选择了厦门港。

  江钨体会到的方便来自于海西大通道的建设,赣龙铁路的建设贯通将赣州和厦门连在一起,这也使过去不得不舍近求远走深圳、上海出海的企业有了新的选择。福建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但地理优势长期没能转为经济优势。

  莆田市所在的湄州湾早在1989年就被列为我国远景发展规划的国际深水中转站,但港口的辐射效应一直没能延伸。

  从2004年起,福建先后开工建设了五条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创下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纪录。而为了给中西部地区开辟出最近的出海通道,连接福建和江西的向莆铁路在规划时就截弯取直,考虑到海铁联运,铁路专门预留高度,可搭载双层海运集装箱,一改过去鹰厦线只能运载单层集装箱的限制。

  向莆铁路还没建成,沿线投资已纷至沓来。在莆田秀屿港,占地两万亩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区吸引了33家海内外客商落户。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厂家还是加大了投资力度。

  大通道建设使海西区域对接的步伐加快,周边14个城市近日签订协议,共同构筑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在闽、浙、粤、赣交界,四个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区在互助互通中发展融合。

 
编辑: 邵磌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